经济探底后将逐步回暖
报告指出,从周期角度来看,2015年不是本轮周期调整的第二个底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以及政治经济周期决定了2016年将是中国持续探底的一年,但在年末或出现筑底趋稳迹象,2017年中后期到2018年初宏观经济将逐步回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教授在会上表示,本轮经济探底与以往下行期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萧条期有本质性区别,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力。同时也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微观主体行为整体性变异带来的宏观经济内生性加速下滑的风险;二是各种“衰退式泡沫”带来的冲击和系统性风险。
报告称,2015年下半年,在各类“稳增长”政策作用下,宏观经济快速下滑趋势发生改变,四季度逐步趋稳。但由于外需持续疲软以及政策效应弱化,宏观经济趋稳的基础并不扎实,宏观经济总体状况依旧疲软。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速或为6.9%,较2014年下滑0.4个百分点,基本完成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报告预计,2016年GDP实际增速或为6.6%,比2015年进一步下滑0.3个百分点;2016年第三季度将出现本轮中期调整的低点,增长速度预计为6.4%,到2017年中后期经济增速或出现小幅度回转,产出缺口较大幅度收窄,名义GDP增速将保持稳定,经济运行出现相对宽松迹象。
建议发力供给侧改革
宏观经济总体疲软态势下,中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分化——低迷中存在繁荣,转型中存在新生机和新动力,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深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目前结构性调整并没有跟上市场需求多样化变化,供给侧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要加大推进供给侧调整和改革,与需求相适应。
报告称,从供给角度看,受工业萧条持续冲击,第二产业回落幅度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逆势上扬,增长较强劲。从总需求角度看,三大需求都呈现疲软态势,其中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较明显:一是在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疲软的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二是在全球贸易收缩和国内投资下滑的作用下,出口和进口增速大幅度下滑;三是消费保持相对稳定。
报告认为,新时期的货币政策应当根据当下情况全面重构。宏观经济探底过程中,货币政策必须明确地从“稳健定位”转向“适度宽松”,以稳定市场预期。在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率的基础上,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定向宽松,改革现有财政支付模式。
王一鸣表示,结构性改革应侧重于微观重构,提高优化要素和资源的再配置。改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配置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产能处置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加强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激情。
- 李克强: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 从世界银行经验看PPP中的政府责任与角色
- 上半年消费支出对GDP占比达六成 成名符其实亮
- 马光远:告别需求兴奋模式 官方经济思路转向供给
-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需2490亿 钢铁等行业治理
- 31省份确定一带一路方案 将推出一批重大工程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六成 对冲部分国企拖后腿
- 在经济大衰退的阴影下 欧元区或将遭遇“失去的几
- 李克强表示:中国将积极进行结构性改革和调整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