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防控金融风险要认识其急迫性 要熟知隐患点

金融投资  2017-5-5 8:39:1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研究历史方位有利于我们找准开展维护金融安全工作的定位。因而,增强对当前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把握与实践,就是为了立足当下、更加脚踏实地地谋划实施好防控金融风险的各项决策部署,既不滞后于现实的需要,也不超前于未来的呼唤,真正做到各项金融工作与当前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时代脉搏同跳动。

  中国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新历史方位?综合并系统地看,我认为,中国当前的历史方位集中表现为以“八个主”为核心的突出特点与明显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主线条、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主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为主攻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主旋律、统筹城乡区域一体成为主路径、创造美好生活生态成为主目标、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主保障、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成为主心骨”。

  概言之,中国当下正处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迈进的节骨眼上。反观金融发展现实,综合国力日益雄厚、各类企业面广量大、民间资本富足充裕、外汇储备高居前列、金融改革稳步推进。一句话,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增强。这些成为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突出特色与比较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滞后于传统产业升级的迅猛与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势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亟待提高,“去不良”任务繁重,而非法集资和各类资金风险依然严峻、房地产市场有待进一步健康规范等等,相关矛盾和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句话,单就历史方位看,我们的金融发展总体上是滞后于国民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步伐的。认清这种错位,是我们研制实施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的综合性、系统性方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防控金融风险要认识其急迫性

  深刻认识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的急迫性,是为了绷紧防风险这根弦,把防风险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底线和根本的战略高度,用发展的眼光与思维做好各个不同经济周期,特别是经济形势总体向好阶段的防风险工作,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老百姓财产财富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为什么说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如此重要的急迫性呢?这是由金融风险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从国内外金融风险的历史来看,金融风险具有“重灾性、扩散性和顽固性”三大特征。

  所谓重灾性,通俗地说,就是指金融风险要么不爆发,一旦爆发对经济基本都有灾难性的破坏效果。从历史上看,每次金融风险所引发的危机无不演变为经济灾难,乃至政治灾难、战争灾难。这种重灾性足以让人对金融风险留有深刻印象。

  所谓扩散性,是指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后,大多会席卷各行各业。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推进,金融风暴往往会连锁影响到多个国家。这便是金融风险扩散性所具有的行业扩散、区域扩散等特点。因此,金融风险不像其他产业领域里的风险,更不像个别企业的经营风险,这种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影响有限、波及不大,而金融风险是波及全盘的。可以说,金融风暴下岂有完卵?这个时候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所谓顽固性,是指金融风险爆发后对整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一方面是伤筋动骨的,会造成元气大伤,想在短时间内缓过劲、回过神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冲击过后会留有巨大的后遗症,而这种后遗症既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间接的后遗症更加可怕。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把金融风险的这种顽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只有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的这三大危害特征,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相关问题和风险容易被忽视的特点,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才能增强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的急迫性,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与干劲抓紧研制实施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系统方略。

  防控金融风险要熟知隐患点

  熟知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判断标准和依据,是为了在思想认识上把握其规律性、在把脉问诊上体现针对性、在对策举措上富有成效性,减少防风险工作盲目性,不至于在风险降临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从而心中有数、章法有序。

  从全国范围看,必须熟知并重点关注“信用风险、产能过剩风险、楼市风险、操作风险”等四大风险点。

  所谓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伴随许多企业利润率下滑、债务集中到期与外部融资收缩叠加的影响,信用风险积聚与暴露的过程仍在继续,发生信用违约的风险依然较大。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总体有所好转,但防控违约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产能过剩风险,主要指随着大量资金流向产能过剩领域,在“去产能”过程中,已经和继续形成的银行不良贷款所引发的金融风险。比如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这些领域的贷款已经成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重灾区”,金融系统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

  所谓楼市风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项研究,近来50例系统性金融风险案例中,超过60%与房价大起大落剧烈波动相关。从根源上看,那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产业链长,具有极强的金融关联属性,因而由此可能引发的银行贷款风险成为金融风险的高发点之一,必须高度关注。

  所谓操作风险,主要指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金融创新越来越复杂所可能带来的产品设计难免存在漏洞的风险,操作人员对产品和流程还不熟悉的风险,以及系统开发不规范或科技人员流动频繁可能加剧的操作风险。

  对此,我们必须既熟知这些高风险点,不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深知历史经验教训亦谙熟中外之实际案例。比如,2002年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过去历次危机及各国应对实践的基础上,发布了《高风险金融机构识别与处置指引》,总结了有效处置与退出机制的一些关键特征,值得深入研究并学以致用。与此同时,要时时处处密切关注这些领域,随时监控变化动态,该出手时就出手。

  防控金融风险要打好提前量

  打好防控金融风险的提前量,是为了尽可能不给金融风险有蔓延扩散的可乘之机,或者把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提前量何以如此重要?这是因为金融风险往往都是有一定的潜伏期的,如果这个时候听之任之、放纵大意,风险一旦爆发将难以收拾。因而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说的要打好提前量就非常适合金融风险的防控,那就是把金融风险的防控提前到风险苗头时、最早期。只有在潜伏期中一举歼灭风险,才不至于酿成经济巨灾。

  换言之,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甚至没有萌芽之际就把风险防止住,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之上策。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我们,在打好防控提前量的决胜战役中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打好防控金融风险的提前量,具体要在 “思想、行动、技术、人才”四个方面打好提前量。

  第一,思想提前量,就是要充分认识防控金融风险在经济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正反两方面高度认清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的巨大正能量以及一旦失控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第二,行动提前量,就是要在反应上、部署上、监控上比风险快一步。风险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是根本不会等你做好准备的。换句话说,等到风险降临再采取补救行动,某种意义上说已无济于事,因而必须防患于未然。

  第三,技术提前量,金融本身是一门有难度的技术活,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更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其中既有金融知识意义上的软技术,又有金融运行意义上的硬技术。比如,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对未来金融发展就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影响。这些都极大地要求我们提前做好各项技术准备。

  第四,人才提前量,就是既要加紧培育引进熟练掌握风险处置技能的专业人才,又要未雨绸缪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优化教育内容、严格队伍管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涉及领域够广的后备人才队伍,保证人才供应的有效性以及持久性。

  防控金融风险要规范金融创新

  规范金融领域的产品、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创新,是为了促进整个金融业更加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持续发展。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披荆斩棘的利器,用不好是伤害自身的利刃。金融发展离不开创新,但绝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把金融创新片面乃至错误理解为或引致“脱实向虚”,更不能因为过度创新或者虚假创新而坏了整个金融生态系统。

  今后必须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创新方面加以规范和有序引导。

  一是大力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在业务边界、风险控制、身份认证、隐私保护等方面缺乏清晰的标准,多数互联网金融业务产品初期都是因在灰色地带游走,引发众多争议,且极易触碰监管红线。因此,必须明确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监管边界,强化互联网基金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把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互联网基金信息披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健全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由于互联网自身的便捷性、低成本和对大数据的运用能力,以及第三方支付功能的快速延伸,使得互联网金融领域资金的流速和总流量明显提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跨市场传染风险。针对互联网金融这些特点,必须探索建立行业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定,规范众筹融资、P2P网络融资等行为,建立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统计调查和风险监测分析体系,针对第三方支付提升其监管制度的法律层级。

  三是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国际上,很多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同业监督、规范引导行业发展。英国三大P2P平台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小额贷款行业协会,美、英、法等国积极推动成立众筹协会,制定自律规范。

  四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创新技术的认知和跟踪研究。加快建立金融监管大数据平台,并开发相应的分析工具,通过大数据对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做出我们自己的生动实践与超前探索。

  防控金融风险巩固实体经济基础

  夯实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为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土壤与优良的环境,既不至于使金融陷入空中楼阁的尴尬,又不会让金融发展迷失本来的方向。这就意味着,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必须从实体经济这个基础抓起,只有不断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方能心中有底、标本兼治。

  从某种程度上讲,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就好比根茎与枝叶,根深而叶茂,二者不断形成相互传输、互为依托的良性互动关系。实体经济与金融就应当努力朝着这样的良性关系去发展。实体经济尽量生产有序、供给有效,以良好的资金安全和盈利能力确保不发生信用风险,从而有力支持金融健康运转。金融则应当尽量立足实体、服务实体,让资金资本更多流向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让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更多有利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此重中之重的就是要辩证施策、精准发力。

  一是要更积极有效地化解资金链、担保链等“两链”风险。在经济转型,增速换挡的发展进程中,不少中小企业仍存在严重的资金紧缺问题。但现有融资约束导致融资困难,若无法实现自身企业良好转型,一旦破产,势必影响其他关联企业。这就要通过银政企联动,尽全力化解“两链”风险。对此,各地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存款、财政贴息、对当地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的考核及奖励,通过建立降低不良贷款率、利润率考核指标的补偿机制等办法,引导银行更好更主动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

  二是要切实对接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推动民间资本产业化。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是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在渠道上难以有效对接。一方面不少高新技术项目因为缺乏信贷资金支持而失败,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投资机制引导,市场上又存在着大量的民营资本流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这就要求,必须逐步打破行业垄断,适当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

  三是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结合当下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发展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物流金融、航运金融等,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紧密融合、相得益彰。特别是,要依托我们新一代信息经济、“互联网+”、大数据等蓬勃发展的优势,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性、潜力巨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促进网络银行、互联网理财、众筹融资、P2P网络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个层次分明、监管完善、富有活力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区。

  防控金融风险加强综合监管力度

  加强对金融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监管,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与今后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加快,跨境、跨市场金融活动日益频繁,金融创新愈发复杂多元等新情况新趋势的要求,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市场发展步伐的综合性监管框架。

  就目前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是以防范本行业和单一机构风险为目标的分业监管体系。随着金融风险交叉感染特点的日趋明显,分业监管暴露的不足就如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足,不仅片面,也成为防控金融风险之大忌。因而,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就必须赶紧拿起“系统性防范、综合性监管”的武器。为此,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的监管体系构建要紧紧立足并围绕“系统”和“综合”这两大核心而展开。

  一是探索改进目前的分业监管体系。鉴于金融风险越来越显示出交叉感染的特征,而目前金融监管仍是分业监管,即银行、保险、证劵分别有各自的监管部门和监管方式。这就越来越显露出对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监管力量调配不足,以及联动功能不强的体制性问题,必须改变目前的分业监管体系,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纠错与规引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银行机构的监管。金融监管部门要清理整顿银行的不合理收费,优化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管理,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减少企业的贷款成本。督促商业银行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纠正商业银行单纯追逐利润的行为。推动银行和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保险+信贷”等各种创新业务。

  三是继续深化政府部门间及其与银行和企业间紧密合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只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也离不开司法、税务等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应积极推进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政府、企业、银行和司法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与此同时,主动搭建项目对接、银企合作平台,加快推进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整合、创新发展,增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能力。

  四是全力打造良性的信用市场秩序。加快推进跨部门信用信息整合,建立与完善银行、工商、财政、税务、社保、环保、保险、海关、法院、公安、电力、水务、产权登记等部门的企业信用有关的信息系统,着力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同时,加大打击高利贷和逃废债力度,逐步完善处置逃废债等违法行为的法治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不断优化信用环境。

  防控金融风险优化政策组合拳

  优化防控金融风险的政策组合拳,是为了更好地配合系统性防控、综合性监管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内外同修、标本兼治、辩证施救、务实管用的组合政策。金融政策必须组合起来综合施治。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现代金融风险愈发复杂、愈发交叉、愈发跨界、愈发牵连所决定的。

  为此,防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必须创造性打出打好系列政策组合拳,在继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排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创新优化金融发展政策。

  一是在法律框架下创新地方金融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制订促进地方金融发展的地方法规,为各级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构建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支持创新型金融组织、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业务的先行先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力争金融改革与政策创新取得实效。

  二是积极探索差异化信贷政策。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应实行信用评级的差异化管理,放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进入限制,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蓬勃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力度,制定可行的减税免税政策,激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三是推动实施动态优化贷款结构的针对性政策。商业银行要动态优化贷款结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支持的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战略性新兴行业,这样既有效支持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又降低了资产组合的风险。通过政策组合拳的多管齐下、联手发力,从而为我国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装上牢靠保险栓,为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根本性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为此,我们必须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防控金融风险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抓实抓好。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风险最大的策源地是金融,金融风险是最具毁灭性后果的经济风险。在世界经济波浪式前进的周期中,金融风险几乎是每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确保人民财产安全可靠、稳步增收,任务艰巨。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要从八个方面筹划系统性防控方略,采取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的有效对策,以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948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铜板带材加工行业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分

铜板带其实就是对铜板和铜带的统称。铜板是指铜经过轧制的板材,轧制包括了热轧和冷轧。铜带是指厚度在0.06-1....[详细]

中国天然气行业现状分析:多元化发展趋

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态化石燃料。它主要存在于油田和天然气田,也有少量出于煤层。天然气燃烧后无废渣、废...[详细]

中国汽车培训行业市场分析(图表)

汽车培训是指汽车产业链中的企业通过外部咨询公司或者内部人员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等能力进行培训,以达到预期的工作绩...[详细]

我国科教玩具市场前景与投资风险分析(

中国科教玩具市场前景巨大,细分行业和重点区域存在巨大投资机会,进入科教玩具市场之前,应制定详细的战略综合规划,...[详细]

光伏太阳能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图)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详细]

冷链研究报告:行业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冷链(coldchain)是指某些食品原料、经过加工的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制品和药品在经过收购、加工、灭菌...[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22213881 22272131 22903580 22210820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22213881 IPO咨询专线:0755-22272131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2786811657 2786123997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8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