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林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日益凸显
2017-12-5 13:49:11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今天(12月5日)透露,今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7万亿元,林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带动108万人精准脱贫,林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出席中国林学会当日主办的“2017现代林业发展高层论坛”时,张建龙说,过去五年,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质量逐步改善。数据显示,全国森林面积达3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1.66%,森林蓄积量达151.37亿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生态状况逐步好转,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张建龙同时表示,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仍然落后,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总体不足,既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日前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张建龙透露,国家将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程,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森林小镇、森林乡村、森林人家,推动乡村绿化美化,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
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生态状况逐步好转,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摄影/章轲
论坛上,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表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
赵树丛说,首先是国土绿化的空间格局问题。他分析说,推进国土绿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少林缺绿的国家,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百分点,而且分布不平衡。
“要实现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达到23%的发展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赵树丛说,在全国剩下的宜林地中,大多分布在华北、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或南方岩溶区域,立地条件十分困难,造林绿化的难度越来越大,推进国土绿化必须认真研究空间格局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林业部门调查发现,我国现有森林质量不高,中幼林林比例高达65%,过密过疏和近成过熟林占36%。每公顷蓄积量89.79立方米,不到发达国家的1/4。每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仅相当于德国、日本的40%。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建设一直“重两头轻中坚”,忽视森林的经营管理,导致森林质量效益不高,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不强。必须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确保林业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赵树丛说,森林生态保护中的产业发展问题也值得重视。他说,林业既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也要造福林区、林农。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做强做大绿色富民产业,是一项紧迫任务。此外,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应积极主动实现转型升级。
赵树丛认为,应探索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推动森林价值纳入国家规划和核算体系,充分体现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而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缓解当前能源巨大消耗、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生态状况持续恶化等危机的重要途径。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应大力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
此外,目前还出现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的森林发展问题。赵树丛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先后批准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林业如何参与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契机来发展森林资源,强化森林和珍贵动植物资源保护,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徐祥临:构建最优农村土地制度"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明确,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为给予农民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预期,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
- "万宝瑞: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作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特别强调农业发展要实现“双目标”,即“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
- "李希荣:调动企业、政府和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
"“春江水暖鸭先知”,读到这句诗,许多人会在心里描摹出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但现实中大规模的养殖不可避免地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所以现在许多鸭子养殖场都改成了笼养。“这是畜禽的绿色养殖方式。”农业部"...
- "黄益平:农村金融服务困难的许多客观的原因"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信用社,还是新世纪的村镇银行,都是为实现这个政策目标所创立的金融机构。自2006年以来,政府积极推"...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烦请联系QQ:307333508,或在线反馈、link@china1baogao.com、0755-83970586,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