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扩大文化消费提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其他行业  2016-7-12 10:40:2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提示: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精神素养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增长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文化消费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精神素养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增长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文化消费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4年实现增加值2429亿元,比2013年增长36.5%,增速位居10个行业之首;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为10.1%,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4年实现增加值4107亿元,比2013年增长17.5%;所占比重为17.2%,比2013年提高0.8个百分点。

  目前,尽管消费者有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文化消费规模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而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这既说明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也说明我国文化消费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有关部门要以更科学有效的举措,提高文化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的潜能和活力,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居民商品消费比重下降,有些商品饱和或趋于饱和,而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上升,表明居民生活质量在逐步改善、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从而使文化消费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比2013年增长21.0%,年均增长10.0%,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82%,比2013年增加0.19个百分点。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消费市场出现了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自主选择文化消费方式渐成主流。文化消费的不断增加,标志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消费比重的提高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

  文化消费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事实上,文化消费需求正形成一种“倒逼”,促使文化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加快发展,推动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发展繁荣。

  在当前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寻求经济转型新动力的关键时期,如此强劲的文化消费需求的确让人眼前一亮。据测算,2013年底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超过1万亿元,文化消费缺口超过3万亿元。此外,我国文化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文化消费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文化消费与人民的生活方式、居民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也和文化企业的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有关。国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有关部门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居民增加文化消费,不仅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文化素质至关重要,甚至对整个经济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产业规模扩大,保持了较快发展

  1.产业规模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829亿元,比2013年增长21.0%(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年均增长10.0%,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2%,比2013年增加0.19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文化服务业占比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940亿元,比2013年增长12.1%。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1641亿元,增长15.9%,高于文化产业平均增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6%,比2013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9913亿元,增长8.2%,占比为41.4%,比2013年降低了1.5个百分点;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386亿元,增长11.2%,占比为10.0%,比2013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

  3.“互联网+文化”发展势头迅猛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发展,跨界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明显的特点。网络、数字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媒体化,为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空间,“互联网+文化”发展势头迅猛。

  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4年实现增加值2429亿元,比2013年增长36.5%,增速位居10个行业之首;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为10.1%,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4年实现增加值4107亿元,比2013年增长17.5%;所占比重为17.2%,比2013年提高0.8个百分点。

  4.骨干企业迅速壮大

  近年来,有关部门及各地区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文化骨干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文化骨干企业4.7万家,比2013年增长13.2%,年平均增长6.4%;企业从业人员为829.6万人,比2013年增长10.1%,年平均增长4.9%;实现营业收入73690.9亿元,比2013年增长15.1%,年平均增长7.3%。

  5. 文化产品贸易连续实现顺差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颁布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文化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得到优化,我国文化贸易迈上新台阶。

  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013.1亿美元,比2012年增加125.6亿美元,增长14.1%,年平均增长4.5%;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6%,比2012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729.3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3.0%,年平均增长4.2%。在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中,出版物出口占比提高。2015年,我国出版物出口总额为36.2亿美元,占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4.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增长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投入力度,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我国有博物馆2956个,比2012年增加352个,增长13.5%;文化馆3315个,比2012年增加14个,增长0.4%;公共图书馆3136个,比2012年增加60个,增长2.0%;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58339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34.3%。

  2.广播电视覆盖面持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17%,比2012年增加0.66个百分点;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77%,比2012年增加0.57个百分点。2015年,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达2.39亿户,比2012年增长11.2%,年平均增长3.6%;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02亿户,增长41.3%,年平均增长12.2%,远高于同期有线电视用户的增速;数字电视用户占有线电视用户的比重达84.5%,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

  3.电影市场强劲崛起

  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为440.7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速达到28.4%,比2008-2012年的年平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

  4.出版物市场稳步发展

  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449.4亿元,比2012年增长28.9%,年平均增长8.8%;利润总额1678.5亿元,增长27.4%,年平均增长8.4%。

  5.文化消费增长强劲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文化消费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760.1元,比2013年增长31.8%;年均增长14.8%,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5.8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高于2013年4.4%的水平。

  6.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增长快于城镇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尤其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16.1元,比2013年增长28.6%,年平均增长13.4%;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7%,高于2013年5.1%的水平。

  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39.0元,比2013年增长36.7%,年平均增长16.9%,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速高3.5个百分点;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6%,高于2013年2.3%的水平。由于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1,减少到2015年的5.09:1。

  7.文化服务创新步伐加快,消费更加多元化、高级化

  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生活性服务业的产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标准化的服务要素组合起来,满足消费者灵活多变、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更加注重增强消费者体验和参与度。以旅游业为例,微信、微博、点评网站等即时通讯工具已成为旅游企业广泛使用的新平台,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出游体验。

  从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式来看,已经由较低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高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看电影、旅游、运动健身和歌舞在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观展览、艺术收藏、艺术培训等文化生活的群众基础也日益广泛。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来看,文化消费虽然仍以看电视、听广播、打麻将、读书报为主,但相当部分农村居民已开始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进行观光旅游、注重休闲娱乐来愉悦身心。

  8.境内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2015年,中国旅游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局面,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出境旅游1.2亿人次,花费约1.1万亿元。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测算,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据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

  文化消费仍有很大潜力

  1.与经济增速相比文化消费增长相对滞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2142元,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860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关机构测算,我国目前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为4.7万亿元人民币,居民潜在的文化需求远未得到有效满足。

  从文化需求来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时,文化需求应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左右。然而当前中国人均GDP已接近8000多美元,这一占比还不到10%,因此文化消费潜力巨大。

  2.政府将加大文化产业投资

  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目前国家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动能将会进一步增强,政府将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升级传统行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对网络基础建设、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扶持力度。

  根据“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估算,未来五年我国的文化产业每年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4.8%左右,将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未来五年,政府投入不会降低,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混合的模式将会成为热点。此外,“一带一路”建设会带动中国对外文化投资的大发展,未来几年对外文化投资也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3.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将会加快释放

  近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居民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也将被激发出来,并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渗透下不断升级,文化消费逐步呈现出信息化、个性化、全球化、主流化等特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将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将呈现提高趋势。

  4.消费潜力仍较可观

  目前,尽管消费者有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文化消费规模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这些数据既说明文化消费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说明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

  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居民文化消费加快增长

  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民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尺。充分挖掘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要以更科学有效的举措,提高文化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的潜能和活力,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成为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1.积极培育居民文化消费意愿

  要针对居民的新消费需求,加强文化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培育网络娱乐、网上阅读、网上观赏等消费新模式;发展以内容和创意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如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基,净值,资讯),以文化供给创新刺激居民消费意愿。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模式,对高收入消费群,实施精品消费模式;对中等收入消费群,实施优质消费模式;对低收入群体,实施大众或广场类消费模式。

  2.全面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教育等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创作者的权益,提高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形成合理的文化消费价格机制,防止漫天要价、曲高和寡的局面,为居民创造一个更经济、更适宜的文化消费市场。开展文化消费信贷,对大件文化用品和大额文化消费活动给予信贷安排,消解流动性约束,促进居民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跨期文化消费。降低文化经营的准入门槛,鼓励、扶持各种经济主体进入文化经营领域,特别扶持和资助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扩大文化产品供给渠道。

  3. 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

  要引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提供者为人民群众积极提供导向正确、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努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的刺激和激励,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加强文化企业的创意和创新能力建设,激励文化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和策划水平。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提供适应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

  4.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要坚持公益性、均等性、基本型原则,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有序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文化设施供给,按辐射范围、辐射人群合理设定设施密度,以方便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实现社区文化设施的普及化、便利化。可考虑从财政中划出一定经费设立“国民文化消费卡”或发放文化消费券,资助文化消费,并针对低保人员、中小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特定人群进行文化消费补贴。本地文化旅游景点,对本地居民实行免费或半价折扣优惠。

  5.继续提升文化消费的便捷化水平

  要鼓励文化企业拓展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向消费者及时提供最新文化消费信息,并将其打造成为释放文化产业活力、促进文化消费的集中展示和宣传推介平台;打造一批商业服务与休闲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支持商业综合体、文化设施运营单位与文化创作、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加强金融创新服务文化消费,拓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方面消费信贷业务,鼓励和扶持文化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便捷支付系统,提升文化消费便利水平。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75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老有所养,逝有所安——老龄化背景下的

我国未来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人财富的增多及421家庭结构的产生,促使社会养老居住观念的转变,老年人更加重视精...[详细]

我国疫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疫苗市场规模从市场角度我们将中国的疫苗市场分为三类,计划免疫类儿童疫苗、自费儿童疫苗和成人疫苗。每个细...[详细]

“十三五”期间高端医疗前景广阔,中国

1、产业背景近年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但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详细]

健康中国,体检行业酝酿千亿商机

专业健康体检是朝阳产业,未来将保持25%的速度增长: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健康体检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国内起步较...[详细]

外贸高压之下的华丽蜕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年的进出口增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也是同期世界上最快的。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详细]

政策红利不断,变压器行业乘风而上

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是继城网、农网改造之后,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掀起的输变电设备需求高峰,其中HVDC工程增多,7...[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