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多少品牌能让世界“印象深刻”?
近日,一项国际市场调查发现,尽管“中国制造”风靡美国,但有94%的美国被调查者对中国品牌所知甚少,其中仅有2.53%提到联想、1.20%提到百度、1.07%提到华为、0.87%提到海尔和国航。与之相反,谷歌、微软、苹果、福特、波音、亚马逊、迪士尼……众多美国品牌在中国“深入人心”。
这种反差说明,中国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产品轻品牌、重利润轻价值的问题,而这与我们品牌建设长期不足有关。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多数企业“为他人作嫁衣”,通过代工生产获得可怜的加工费。而与中国企业相对应,国外企业却控制了上游的织丝开发及下游的服装设计,在市场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效应。有人评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产品、三流的品牌”。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尽管中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在一些领域,一些“中国制造”成为“质次价廉”的代名词。技术和品质的不足,以及竞争策略的同质化,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建立有效的品牌价值支撑和品牌认同;而在短期利润与长期价值的取舍方面,有些企业也缺乏应有的定力与耐心。
事实上,品牌建设不是一个在马路上捡钱包似的偶然事件,而是以价值为导向的长期、系统工程,品牌竞争本质上是价值创造体系的竞争。由于企业独特的价值创造体系,才使企业拥有了难以模仿的竞争能力,而这种价值能力一旦被社会、消费者认可,它将成为支撑品牌长久发展的源泉。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深谙此道”,它们依靠创新研发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在全世界奏响了中国品牌的强音。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认认真真做品牌,不仅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要耐得住长时间研发的寂寞,经得起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将“十年磨一剑”“终身做好一件事”作为自觉选择。
- 网商大咖福建晋江谈论跨境电商:拥抱变化 逐浪而
- CEO陈琪:美丽联合集团已经帮助网红实现了商业
- 英镑汇率下跌令奶瓶疯狂热卖 电商:将引入英国优
- 变与不变 看商户怎样借力美团点评拥抱“互联网+
- 知我科技潜心五载修内功,欲打造电商3.0
- 英国脱欧 对跨境电商虚惊一场?
- 打出罢免牌 宝能绝杀万科重组计划
- 洪灏:英国脱欧后 将影响中国与之的贸易往来
- 万科的控制权之争:股东想赶走王石是孤注一掷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