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外储跌破3万亿:下滑压力或被低估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其他行业  2017-2-8 8:56:5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外汇局7日公布了中国1月外汇储备为29982亿美元,跌破3万亿大关,时隔6年重回“2”时代。“保人民币汇率还是保外汇储备?”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当下,这个问题越发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此前表示,保外储比保汇率更加重要。但不少经济学家并不这么认为,央行参事盛松成称,目前是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最佳时机,在目前贬值预期尚可控的时候,以比较低的成本稳定汇率,能够有效减少恐慌情绪,增强公众信心,避免出现外汇储备不保、汇率失守的双输局面。

  外汇专家韩会师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外储破3万亿突破了市场的心理点位,可能会对市场心理造成一定冲击,人民币贬值压力或将加大,但也取决于央行下一步的态度。

  下滑压力或被低估

  实际上,今年1月末外汇储备仅较去年底下降123亿美元,降幅远低于去年12月的410亿美元。但这123亿规模,在专家看来,也含有“掩盖”外汇储备实际下滑压力的“水分”,即由结售汇逆差所导致的外储实际下滑远超123亿。

  2月7日外汇局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称,从1月份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是造成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适逢农历春节,居民境外旅游、消费等活动增多,企业偿债和结算等财务操作也会增加,带来相应用汇需求,成为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季节性因素。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上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总体出现反弹,使得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货币按照计量货币美元进行报告时金额上升,则是促使外汇储备规模增加的主要因素。

  韩会师认为,1月由于结售汇逆差所导致的外汇储备实际下滑压力大概在300亿到400亿之间。2017年1月,非美货币对美元呈现升值态势,美元下跌,非美资产升值,实际外汇储备下滑幅度比较大。

  但即便是扣除非美元货币升值对1月外汇储备的影响,300亿~400亿的由于结售汇逆差所导致的外汇储备减少,也呈现环比降幅收窄的态势,去年12月由于结售汇逆差导致的外储下降超过500亿美元,所以1月外汇储备环比降幅在减小。

  “中国的结售汇市场中出口企业是主要结汇来源。12月份结汇之后,出口企业到1月份准备放假,结汇明显下降。在结汇下降的同时,又正值春节出国旅游旺季,正是境外消费的高峰期,购汇压力较大,所以结售汇逆差加大很正常。”韩会师称。

  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谢亚轩认为,1月外储下降的三个季节性因素,包括个人购汇额度恢复后的增加持有外汇资产的需求、春节出境旅游的购汇需求和企业偿还到期外债等季节性因素。

  这使得此次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展现出了另一面。在元旦后个人购汇面临完善后的外汇申报管理体系,外储依然下降。有专家认为,从一个侧面说明外汇局仍然坚持了此前的管理方式,对于合乎要求的购汇需求依然给予满足。

  “并非像很多市场猜测的那样将个人购汇需求限制死,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结售汇逆差。”外汇局相关负责人称,由于适逢农历春节,居民境外旅游、消费等活动增多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虽然外汇局多次重申并非加强对个人购汇管制,只是完善个人外汇信息申报管理系统,市场依据将其解读为外汇政策对个人收紧的信号,但此次外汇储备数据似乎让上述说法站不住脚了。
  
  破3并不足惧


  回顾我国近10年的外汇储备规模,从2007年的1.5万亿美元一路攀升,截至2014年底已接近4万亿,随后顺势下跌,直至今年1月末跌破3万亿。曾几何时,接近4万亿的外储也给中国带来过烦恼,2000年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呈现较长时期的双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高强度流入新兴经济体。但2014年之后,国际资本开始从新兴经济体流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美联储逐步退出QE并启动加息,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开始转向。接近外汇局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跨境资本流入和流出并没有好坏之分。不能简单认为流入是好的,流出是不好的,还要具体分析流入、流出的结构和速度。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才算合理水平,在国际和国内,似乎都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毫无疑问,即便“破3”,中国依然稳居全球国家中外汇储备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传统指标使用3~6个月进口额或100%短期外债等指标衡量,IMF有工作论文建议以综合指标衡量。谢亚轩认为,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外汇储备充足率的测算,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外汇储备规模的下限,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是2.67万亿美元,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是1.42万亿美元。我们当前介于固定和浮动汇率之间,如果人民币汇率浮动程度进一步提升,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会进一步下降。

  “我国外汇储备是充足的。”外汇局相关负责人曾经不止一次在答记者问中公开表示过。2月7日的答记者问即表示,外汇储备是一个连续变量,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下,储备规模上下波动是正常的,无须特别看重所谓的“整数关口”。无论从绝对规模看还是用其他各种充足性指标进行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都是充裕的。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常项目保持顺差、财政状况较好、金融体系稳健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有利因素都将继续支持人民币成为稳定的强势货币,也将促进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而按照传统的衡量标准,在进口支付方面,外汇储备需要至少满足3个月的进口,假定没有人民币对外支付,目前是40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需求,其实跨境已经可以用人民币支付。

  王春英认为,在对外债务偿还方面,外汇储备需要覆盖100%的短期外债,目前本外币短期外债规模为八九千亿美元,比2014年末的1.3万亿美元明显下降,说明近一段时期外债偿还压力已经得到较大释放。因此,总的来说,从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看,国际支付和清偿能力依然很强,能够很好地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对于外汇储备重回“2”时代,韩会师认为本身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破3万亿的外储点位可以刺激市场的心理预期,下一步对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加大,央行之后的态度显得尤为关键。

  他认为,淡化贬值预期的前提是必须让市场看到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大幅度双向波动,特别是在美元走弱的时候,要让市场看到人民币对美元存在较大的走强空间。

  简而言之,美元指数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可以下跌,甚至可以大跌;但美元指数跌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必须上涨,否则就不会打破201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震荡贬值的大趋势。投资者如果在K线图上看不到人民币双向波动的趋势,就很难主动对贬值预期进行调整。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903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国家政策扶持,我国环保行业迎来快速发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详细]

我国电梯行业快速发展,售后服务市场成

电梯作为楼宇内固定升降设备,属于广义的交通运载工具,已经成为城市内高层建筑和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建筑设备。随着电...[详细]

我国移动电源行业兴起,产品发展多样化

智能穿戴、智能手机等产业的兴起使得作为其动力源的电池技术的地位愈发重要,移动电源在当前的生活中已经广泛应用在智...[详细]

我国移动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驱动因素分

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详细]

我国运动自行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机遇

中国一直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的绝对数量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里的自行车从一种代步工具...[详细]

我国白酒行业进入调整期,电商渠道看好

从2001年至2015年,这14年中,中国的白酒产业在经历了黄金十年之后,最近几年又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告别爆...[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