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取向看,这次上调利率幅度比较低,其作用就是在保持市场流动性稳定同时,使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成本比原来要高一些。也就是所谓的“变相加息”,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央行直接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而是央行定点或者在特定环节将流动性成本略微抬高。它体现了央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考虑和方向,让市场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到,新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正在成形,偏宽松回归稳健中性不代表步入加息周期。当前,央行隐性“加息”被过度解读。
从央行操作目标看,这次隐性“加息”更像是以防风险和“去杠杆”为主要目标,并非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就前者来说,2017年中国经济仍然处在“经济出清”和“筑底”过程中,不存在经济过热。如果持续的、大力度的加息,将会遏制民间投资和居民耐用品消费,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有可能重返下滑通道;就后者来说,也不存在高通胀的可能。业界预计2017年食品价格涨幅将会有明显的回落,假设2017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的非食品处于目前2.0%的高位水平,食品处于3.0%的水平,全年CPI涨幅也只有约2.0-2.2%。2017年通胀形势并没有严重到需要不断加息来抑制通胀的局面。
再从经济大局观察,今年的政策核心要点是守住两条底线,一是稳增长,二是防风险,连续加息会导致资产泡沫的破灭,从而触发系统性风险,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只是提“去杠杆”,而没有提“去泡沫”。
进一步分析发现,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并没有“去杠杆”的说法,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短期货币政策通过“加息”影响市场预期以起到“去杠杆”的作用,但是这并非“去杠杆”的长效机制,金融去杠杆还需更加微观、更加审慎的金融稳定调节机制。
从国内楼市、债市、股市具体表现来看,目前股市表现相对稳定。首先股市自2015年已先于楼市、债市调整,目前位置处于合理估值水平;其次,股市本来就是个多因素影响的市场,很难单方面因素影响全局;再次,目前债市、楼市对“去杠杆”反应较大,从长期来看,资金将有望从楼市流出,股市将受益于资金的回流。这样一来,A股反而有可能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从当前国际大背景来看,这次中国隐性“加息”更像是美联储加息的应对之举。但是,从全球股市表现观察,在加息、大举基建等的一系列举措下,美国三大股指都创出历史新高。而进入2017年,欧洲股市踏入牛途,英国股市创出新高。投资者大可不必过度解读央行的“加息”之举,目前位置也不存在对A股过度悲观的理由。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