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10万份行业报告 ·丰富成功案例

票据业务量总体企稳回升,二级市场交易量下降明显

2020-6-23 16:20:59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本文相关报告 REPORTS
    2020-2025年中国票据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票据是指由付款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一种票据。新世纪以来,票据市场发展迅速,2015年全国金融机构商业汇票累计承兑量和累计贴现量分别为22.4万亿元和102.1万...

  一、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近几年以来,我国票据市场不断的发展,票据业务覆盖面越来越广,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但在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其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1、票据市场机制不健全,审查标准模糊


  第一,法制环境不够完善,内部监控力度不够。如《票据法》要求票据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但在激烈的竞争中,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完成目标,吸引优质客户等,放松了对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第二,审核标准模糊。如《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但有些银行受理业务时仅,要求申请人提交复印件,没检查实件,这种判别标准导致了部分提供虚假复印件的申请人融到了资金。


  2、票据市场分割,缺少一个统一完善的票据市场


  我国票据市场区域化、局部性特征明显,始终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市场。各区域自成体系,银行之间和地区之间贴现率差异较大,难以沟通,严重影响了票据流通功能的发挥。


  3、票据工具单一,票据结构失衡


  目前,在我国票据市场上,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在交易性票据中,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而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缓慢,占比不足10%。


  4、金融机构恶性竞争,不规范操作行为增多


  票据市场快速发展,各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第一,各金融机构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不惜违规操作,盲目追求利润等各项指标。第二,票据市场的票据存在着没有任何贸易背景单据的“光票”,以及为了取得银行资金的虚伪票据等“不真实”的现象。


  5、贴现票据的真伪查询难,鉴别技术差


  虽然票据市场持续发展,但是,由于鉴别技术的局限性,仍然存在着票据贴现真伪难辨的情况,这样增加了银行等各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对我国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不断完善票据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法律环境


  第一,大力完善票据市场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票据市场机制。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加紧修订《票据法》《支付结算法》等。第二,完善票据市场内部监管体制。


  2、构建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实现票据市场多元化


  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比如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印制机构、登记查询机构、鉴证机构,构建统一的交易平台、票据托管和清算中心。鼓励政府、央行、各类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参与,实现票据市场多元化发展。


  3、扩大交易品种,发展市场工具


  我们要加大票据业务的社会宣传力度,丰富交易品种和信用工具。在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和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本票等交易工具。


  4、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提高社会信用程度


  第一,大力宣传信用意识,唤起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构建健康的信用关系。第二,重建企业信用体系,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实施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第三,建立违约支付惩戒机制,鼓励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依法接受群众查询,以此提高社会信用程度。


  5、建立合理高效的银行票据查询系统


  央行应加强票据的管理工作,明确各金融机构的权利义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制定统一的票据辨别查询制度,建立起合理的高效查询系统。


  二、票据业务量总体企稳回升,二级市场交易量下降明显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票据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得到高度关注的一年。伴随国际经济结构的重组、市场情绪的跌宕、微观环境的变更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宏观层面上“稳中有进”的态势进一步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在内部“攻坚战”与外部“贸易摩擦”的双重挤压下逐渐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国内票据市场呈现总体平稳的运行特征。2019年,新一轮全方位改革开放和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必定将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2019年也必定成为票据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


  一、2018-2019年中国票据市场回顾


  1.票据业务量总体企稳回升,二级市场交易量下降明显。


  从票据业务发生额上看,总体呈现有升有降态势。2018年,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为18.2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3.63万亿元,增长24.84%;年底承兑余额为11.9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18万亿元,增长22.25%。其中,全年电票承兑发生额为17.19万亿元,占比94.09%;纸票承兑发生额为1.08万亿元,占比5.91%。商业汇票贴现发生额为9.9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78万亿元,增长38.83%;年底,贴现余额为6.6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08万亿元,增长45.3%。其中,全年电票贴现发生额为9.73万亿元,占比97.86%;纸票贴现发生额为2123.63亿元,占比2.14%。票据交易量为41.75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0.43万亿元,下降19.98%,降幅比上年减少32.33个百分点。分交易类型看,转贴现交易量为34.63万亿元,减少9.97万亿元,下降22.35%;质押式回购交易量为7.11万亿元,减少4713.12亿元,下降6.21%;买断式回购交易量为128.6亿元。分介质看,电票交易40.62万亿元,占比97.3%;纸票交易1.13万亿元,占比2.7%。


  2019年前三季度,票据业务总发生额为98.33万亿元,同比增长23.48%。第三季度,票据业务总发生额为3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8%;其中承兑发生额4.99万亿元,同比增长6.62%;企业背书金额1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94%;贴现发生额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91%;转贴现及回购发生额12.5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1%。


  2.参与主体积极开展票据创新,票据产品得到丰富完善。


  2018年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推出创新产品“票付通”,旨在为供应链以及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成本相对较低、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同日,票交所发布了票据市场收益率曲线,该曲线是一个能够充分反映票据市场价格变动特性的基准,可作为市场参与机构票据资产估值定价的参考,也为进一步促进票据资产的标准化提供了基础支撑。


  今年以来工行,浦发,中信,中行,招行,广发等国股大行依靠科技力量相继推出“极速贴现”或“在线贴现”等创新产品,提升企业票据贴现体验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票据贴现融资效率。部分城商行也积极探索通过票据产品服务小微和绿色企业的创新,如九江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绿色票据贴现中心,通过票据业务加大对绿色企业的支持力度。山东临沂推出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商业承兑票据的新措施,积极引导核心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遵循公开原则,培育中小企业使用商票并披露相关数据,促进商票业务合规和长远发展。同时,央行继上半年增加1500亿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后,又分别于10月末和12月末宣布增加相应了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1000亿元。不少央行分支机构推出了再贴现服务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新举措,其中人行苏州中支通过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出“再贴e”,切实增强了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民间票据经纪也搭建了一些具有金融科技元素的便利企业票据支付结转的票据平台,推动了市场发展,服务了实体经济。


  3.票据市场利率呈现先升后降、整体震荡向下。


  2018年,票据市场利率呈现先升后降,震荡前行,整体向下的总趋势。一季度,由于金融严监管态势延续,同时存在税制改革生效、企业需求旺盛和银行信贷规模紧张等情况,多重因素叠加下,票据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快速上行,电票贴现和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41%和4.9%,3月末市场利率也站在了全年最高点。二季度,金融监管态势趋缓,市场流动性充裕,资管新规落地并未带来价格整体上涨,季度内整体利率平稳,直到6月下旬在信贷规模与资金“双松”下,市场利率开始跳水,月内波动幅度达70bp,市场各方平稳度过年中,上半年电票贴现和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3%和4.85%。三季度票据市场呈现显著V形走势,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下,资金并无紧张态势,7月整体价格继续下行,8月中旬利率达到季度内最低点,但在承兑和贴现双量齐升下,8月下旬至季末价格震荡回升,8月单月振幅达到80bp,季度振幅在100bp以上为全年之最,三季度电票贴现和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2%和4.07%。四季度,在定向降准以及央行两次增加再贴现和再贷款额度措施护航下,前半季度市场价格波动下行,11月下旬市场价格降到全年最低点,12月面临年终大考,市场短期资金价格节节攀升带动票据价格稳步上升,相比三季度的“大V型”,四季度市场价格呈现“小V型”走势。


  4.票据市场监管政策频出,票据业务经营稳健。


  总体而言,2018年仍是金融严监管年,票据市场也不例外。2018年监管政策频出,有效控制了票据市场的整体风险。如,2018年1月,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银监发〔2018〕4号),对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提出方向性、原则性和指导性的工作要求;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外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票据管理产品监管标准;2018年5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8〕21号)进一步规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开展票据业务,降低跨省票据业务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有利于减少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2018年7月,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并进行说明,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规范了票据资管市场秩序,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金融严监管的态势下,各地银保监会分局对辖内金融机构违规开展票据业务的情况进行了较为严厉的处罚,各参与机构更加注重合规经营,全市场票据业务经营整体稳健。


  5.票据市场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市场管理规则更加完善。


  2018年各票据市场参与机构系统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奠定了后续票据市场大发展的基础。2018年1月,中国票据交易系统首批直联接入正式上线投产;2018年6月,票交所各会员机构有序开展纸电票据交易融合第二阶段联调测试工作;2018年7月,所有系统参与者顺利接入上海票据交易所系统;2018年国庆期间,上海票据交易所开展了纸电融合第二阶段投产工作。票据交易系统操作产生了较大变化,实现了纸电票据交易完全融合,纸电票据同场交易,交易系统与ECDS完全融合,纸电票据全生命周期均通过交易系统完成。上海票据交易所纸电融合后,各参与主体票据系统和内部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以适应上海票据交易所的变化。京津冀协同票据交易中心、武汉票据交易中心及财务公司票据平台加快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民间票据平台也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着眼于帮助持票贴现企业、收票贴现机构筛选票据市场渠道,以实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让票据自由流通。


  6.票据理论研究成果显著,为应用转化提供基础。


  2018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推动票据业务可持续发展,包括专业研究机构在内的各市场参与主体积极开展票据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如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就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40年改革开放中国票据市场回顾与展望方面做了重点研究,上海票据交易所就票据收益率曲线研究取得成果,各市场参与主体则把研究方向着重于业务创新、服务实体等方面。研究内容从宏观和微观都有涉及,从宏观层面看,探讨了票据市场的基础理论、法律规章制度、服务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从中观层面看,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金融属性、价格形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进一步研究了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模式、信用主体、创新业务品种、票据流通介质、面临的风险种类、风险处置方式等。对票据制度、信用、风险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和思考,对10多个应用理论包括票据制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对如何打造高质量票据市场、票据资产证券化等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为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实践作了充分的准备。


  图表:2017-2019年Q1-Q3我国票据市场总发生额情况

票据市场总发生额

  数据来源:上海票据交易所、三胜咨询


  三、未来票据市场形势向好,发展空间扩大


  三胜咨询研究员曾远彬认为,总体而言,预计未来票据市场形势向好,发展空间扩大,风险可控,创新步伐加快,基础设施继续推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1、总量预计明显增长,电子票据增长速度将快于票据市场整体增长速度。


  票据承兑和贴现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已经被论证,经济增长在客观上带来了使用票据的需求,票据承兑签发和贴现自带的扩张信用的功能反过来也会促进商品、服务的流通和经济的增长。加上国家在2019年会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会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及三农、先进制造业、先进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票据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和增长是必然的,预计会比2018年有10%以上的签发承兑增长速度。商业电子承兑与贴现预计较2018年会增长更快。票交所“纸电融合工程”完工后,相当比例的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都已接入ECDS系统和票交所票据交易系统,ECDS系统主要负责电票贴现和贴现前业务,票据交易系统负责处理电票交易和其他贴现后业务,电票的发展速度将快于票据整体增长速度;电子票据的普及推广极大地便利了票据的流转,票据发挥支付的功能会继续扩大,对解决企业背书转让,满足企业支付清算等方面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各大商业银行2018年许多新的直贴技术创新的落地,企业申请票据贴现流程得到简化,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质押放款,以往企业有意融资但难以融资的票据会进入贴现市场,预计票据直贴总量会比2018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特别是央行增加了对中小微、民营、三农企业票据再贴现的支持力度,这些领域的票据融资总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外,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及应用于产业链、供应链融资,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普及,大型优质核心企业签发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在其产业链上下游的流通转让会变得频繁,辅以商业银行给予核心企业的授信、保贴额度,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增长的确定性明显增强。同时带动承兑签发和直贴量明显增长。预计2019年国有股份银行直贴会有较快增长,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及民营企业的承兑会有一定幅度増长,财务公司及商业承兑汇票发展料比2018年有更好看点。


  2、利率总体企稳,不排除某些时段时点有起伏变化。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预计2019年资金面总体较为宽松,央行即可能会通过降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也可能通过一揽子定向工具来做到“精准滴灌”,预计已经市场化的票据贴现利率在2019年总体保持平稳;但由于票据资产仍具有很强的信贷属性,受信贷规模管控的影响,预计在季末、月末等一些特殊时点仍不排除票据利率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市场参与主体尤其是高杠杆经营、期限错配严重的机构参与转帖现、回购交易时需认真研判利率走势,防止市场风险。


  3、票据业务创新会有较大变化


  位于票据市场前沿创新业务领域的一些政策有望逐渐明朗。关于“票据资管”问题,“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目前无论是“1104制度”还是原有金融统计制度,均将已贴现票据资产纳入到“各项贷款”来统计,但票据资产(贴现后票据)到底是否属于“资管新规”中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监管机构至今仍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预计2019年监管部门会给这个议题定调。从目前央行下发的银发【2018】299号文来看,已将票据列入债务证券,尽管统计口径和政策支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不排除具有相关性和预期性。关于票据交易所票据资产标准化问题,预计2019年会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打破信息壁垒,消除市场割裂,同时加快研究“票据等分化”的可能性。


  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可能在更高层面认可投资票据资产,业内已有证券公司固定收益部成立专门小组研究票据市场和票据利率走势,一是为了承接商业银行委外资金和做商业银行票据投资的投资顾问,二是希望条件成熟时可以用券商自营资金参与票据交易。


  在票据承兑、贴现一级市场,以核心企业牵头发行的供应链、产业链票据创新会有进一步发展;在银行承兑融资性票据研究和流动资金贷款的票据化领域可能会有所突破;各方推动修改票据法的力度会有所加强,以期解决电子票据的上位法问题和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性问题。服务中小微企业持有的中小银行承兑的小金额和短久期的票据融资及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融资有望参与主体积极创造条件,取得突破。


  4、风险管理有难度,防范化解风险会有新措施。


  信用风险暴露程度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而加大,不可避免的传染至票据市场,前期过度、粗放发展票据承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到期垫款率和商业承兑业务的企业到期违约率会有所上升;交易所票据市场流动性变化、利率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增加了市场风险;创新业务中生成的合规风险,电子票据加速发展带来的操作风险需引起重视。一些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面临考核压力的加大会酿成道德风险,给各市场参与主体带来挑战,同时也提醒各参与主体需提高防范票据业务风险的意识。要进一步端正风险观、业绩观、发展观,“重盈利、轻风险”、“重指标、轻管理”的问题需要在2019年的变革中进一步根除。需要进一步坚持审慎经营的理念,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控制机制相适应,持续推进票据业务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5、票据应用理论研究有望进一步繁荣


  票据研究机构和票据市场参与主体,面对市场的变化和业务发展的实践,将会对票据应用理论研究加大力度,以便为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应会加快加紧对票据市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关注,进一步研究票据制度、票据信用、票据风险、票据生态环境、票据框架体系、票据标准化、票据税收制度、供应链票据融资、票据资产证券化、票据公允价值及等分化、票据评估评级、票据经纪、票据信息统计、票据收益率曲线、票据服务中小微及民营企业实证分析、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科技金融在票据领域的应用、纸电融合后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变化等等,力争为中国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6、基础设施将会进一步加强。


  票据基础设施应包括制度法规、业务系统、公共服务、支付清算、平台建设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备是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019年,相信我国票据市场的管理、监督及参与主体会就完备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与时俱进的进行持续建设和推进,同时会完善企企票据支付流转和企银票据融资平台的搭建,以更好更快地为票据市场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为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微及民营企业发挥应有贡献!

 

 

     金融投资市场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S605


"山西焦煤:成功发行20亿元3年期中期票据"
"7月9日,山西焦煤成功发行20亿元3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4.78%,由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承销,是今年以来能源类企业同类债券的最低发行利率。近年来,山西焦煤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转型、安全管理、经营管控和风险防控,全面推"...
"各级银监部门开超千张罚单 票据业务违法违规高发"
"开出罚单超过1000张,单张罚单最高1670万元,三分之二罚单与信贷业务有关……上证报记者梳理统计截至8月份的银监系统行政处罚时,明显感觉到今年以来银监会监管补短板工作的空前力度。信贷资金改变用途、违规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质量真实性严重不"...
"2016年二季度票据支付业务笔数7000万笔"
"票据业务笔数时间当季值(万笔)当季同比(%)累计值(万笔)累计同比(%)2016年二季7000-32.6914400-33.642016年一季7400-34.517400-34.512015年四季9600-31.9141"...
"脚痛医脚难以有效遏制银行票据风险"
"继某大银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宁波银行之后,近日,广发银行也被卷入票据风险漩涡中,据了解,广发银行是由于外部同业机构在票据交易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出现9.3亿元的风险敞口,截至7月22日,其已收回约5.2亿元,但其余4亿"...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的日益加快,对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科技金融行业发展特点1、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科技型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决定了其仅依靠自身固有的积累远远无法支撑到实现科技成果的时刻,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长期的外部资本支"...
"中国银行业市场格局分析"
"1、中国银行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益于良好的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投融资"...
"银行业监管力度加强 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放缓"
"银行业经营发展不仅面临直接融资的冲击,还面临非银行机构的竞争。银行的"限购"直接影响到了余额宝、理财通等"吸金"的能力。最新统计显示,余额宝对接的6只货币基金2018年6月底合计规模达到了1"...
"2018年证券市场分析:存量贡献占比1.35%"
"从发展速度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中国证券业发展非常快。截至目前,中国股票总市值全球排名第二,占比超过10%;债券市场总市值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另一方面,相对于GDP总"...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图片等版权问题,烦请联系QQ:307333508,或在线反馈、link@china1baogao.com、0755-83970586,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王一鸣:推进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核心提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回升,支持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详细]

胡必亮:疫情过后,全球化如何健康发展

原标题:胡必亮:疫情过后,全球化如何健康发展?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经济学教授新冠肺炎疫...[详细]

夏锦文:良好的城市治理展现现代化水平

原标题:夏锦文:良好的城市治理展现现代化水平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详细]

叶兴庆:我国能够从容应对全球粮食市场

原标题:叶兴庆:我国能够从容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异动最近一个时期,部分国家因担心国内市场供应不足而限制粮食出口,部...[详细]

迟福林: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深化公共卫

原标题:迟福林: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详细]

林兆木: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看待我国发

原标题:林兆木: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看待我国发展■从现在情况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还会...[详细]

深圳运营机构:深圳市三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地区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中国凤凰大厦1栋19A 邮编:518035

业务咨询QQ:1559444945 2786811657 2786123997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Copyright © 2004-2025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