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10万份行业报告 ·丰富成功案例

李扬:发展直接融资 优化金融结构

2018-3-2 14:46: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政策正进一步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预计今年金融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金融监管协调将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调整或有更多政策引导。

  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过去五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不仅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严峻挑战,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也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金融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资金“脱实向虚”,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供需失衡、循环不畅;融资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重依然偏低;金融风险隐患增加等。这些都呼唤现代金融体系的成型。

  “现代金融概念的提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前后映照、互通声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扬认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导向是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首要因素。“在具体的金融实践中,国家一切金融活动、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都以实体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服务实体经济的承诺落到实处。”李扬说,今后金融要坚持惠民导向,为有真实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现代金融体系要明确定位于服务实体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同时,现代金融体系要适应经济发展,符合中国特色,既要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又不能简单采取“拿来主义”。现代金融体系要强调创新,通过服务模式和技术的创新,适应经济需要、客户需求和政策导向。

  李扬表示,金融创新不能偏离实体经济需要,要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不能搞规避监管的创新,尤其要防止庞氏骗局;要完善中长期融资制度,满足公益性产业和基础设施融资;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扶贫事业,要开发更多满足群众医疗、养老等方面需求的金融产品;适应创新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特点,开发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支持“双创”;针对储蓄率高、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针对企业负债率高、资金来源单一和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开展金融创新。

  发展直接融资 优化金融结构

  完善金融结构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总体看,我国金融结构尚不完善,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不匹配,需要进一步优化。

  李扬表示,对于当前及今后的中国金融业而言,最重要的结构有两个,一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互协调、彼此配合的结构。二是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联动互补,协调发展的结构。四类金融长期并存,彼此间合理分工、联动互补、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常态。可以说,如今中国金融业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脱实向虚”的不当趋向,都与此前过度强调金融的商业性有关。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优化金融结构首先要优化融资结构,最重要的是要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发展股权融资。应该大力发展长期资金融资机制,特别是权益性资金融资机制。

  在交通银行(6.44 -0.77%,诊股)(6.21 -1.74%)(港股03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优化金融结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风险防控能力。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一是利率,二是汇率,要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改革、补齐监管短板。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 加强有效监管

  “加强监管是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必要一环,没有有效的监管,现代金融体系难以形成。”连平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的监管主要是机构监管,将来出台相关的政策要从金融业务的功能性质来区分监管主体,形成新的金融监管体制,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连平建议,在新的金融监管体制下,金融业内各行业的发展职责,建议由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和保险业协会等来承担。各协会的功能应该拓展并逐步做实,担当起行业发展的职能,将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功能加以充实完善,使之成为新体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既要将行业协会打造成真正的自律组织,配合监管政策落地,又要将行业发展规划的功能赋予协会,以促进行业自主、理性地发展。

  李扬表示,加强监管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已经成为金融界共识。但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所需的有效监管,应当是“好的监管”,是不妨碍市场运行的监管,其主旨在于确定一个合理的运行框架,使得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活动有章可循。“这样一种监管,应能让实体经济、让金融业、让市场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李扬说,就此而论,在与金融业发展有关的各方面之间建立一个内洽的不矛盾的监管架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投资市场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S889

"李扬:股市只有准入没有退出是没有效率的"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于2月2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出席并发言。李扬团队做的上市公司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严重性不亚于一般公司——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开不了股东大会"...
"李扬:票是用来持有而不是用来炒"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合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股市与债市的协调发展”,思客第一时间对精彩内容进行了全程直播。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
"李扬:防范金融风险是近几年最主要的任务"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发表演讲。李扬指出,对于金融部门来说,防范风险是近几年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奠定良好的发展机制和体制,中国才能够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以下为文字实录,由思客整理:在这一年里,国际形势发生"...
"李扬:金融行业必须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互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风险管理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去杠杆上。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关键,金融行业必须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董希淼: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合理选择综合经营形式"
"在研究和实施我国金融体系业务模式时,应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将金融风险集聚简单地归咎于综合经营模式,二是无视综合经营对金融监管的挑战。下一步,应深入研究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新情况新变化,采取全方位措"...
"任泽平:加强金融监管通过两大链条防控"
"2016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正深刻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放在三大攻坚战之首,任何市场主体都不应抱有侥幸心理。2012年以来,金融市场化加速推进,大量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融资需求被"...
"楼继伟:强调关注金融市场风险、政策风险"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于2月2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党组成员楼继伟出席并发言。楼继伟直言,“当前一个大问题就是金融风险"...
"吴晓灵:证券筹资人需要公开透明披露信息"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于2月2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管委会主任吴晓灵在发言中提到2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烦请联系QQ:307333508,或在线反馈、link@china1baogao.com、0755-83970586,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周其仁:技术进步离不开观念、体制创新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应该没有人会否认。但要说我们一点问题也没有,恐怕也没有人会接受。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掩饰,...[详细]

黄群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把握哪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详细]

邱海平:努力开创中国经济学发展创新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命题和判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意蕰。新时...[详细]

董希淼: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合理选择综

在研究和实施我国金融体系业务模式时,应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将金融风险集聚简单地归咎于综合经营模式,二是无视综合经...[详细]

迟福林:加快动力变革是关键和基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是一个转型中的大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详细]

林兆木: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适应当今世界科技...[详细]

深圳运营机构:深圳市三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地区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中国凤凰大厦1栋19A 邮编:518035

业务咨询QQ:1559444945 2786811657 2786123997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Copyright © 2004-2020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