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业内人士表示,2月份只有极少数数据是向上运行的,经济惯性下行仍将持续,今年投资需要防范“踩地雷”。
CPI重返“2时代”
2月份,CPI同比增长2.3%,比1月份回升0.5个百分点,是自2014年8月跌入“1时代”以来首次重返“2时代”。同时,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降幅也连续2个月缩小,从2015年12月的-5.9%回升至-4.9%。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物价回暖,经济正在企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表示,2月份CPI上涨具有明显的春节假期等短期因素影响,集中表现在它主要由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所拉动,剔除食品的CPI及核心CPI仍在下降,说明企稳信号不足。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仅上涨1.3%,均比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事实上,当前内外需都极为疲软。
CPI在回升,PPI在回落,PPI统计部门中的“三黑”煤炭、有色金属等仍占比较大。
“目前仍处于典型的产能过剩阶段,这个产能过剩没有消除之前,估计PPI还是负的。”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巴曙松表示,实际上,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经济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出现了CPI为正,PPI收缩的格局。这种现象日本经历了14年,韩国经历了13年,中国才经历3年多。
经济惯性下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在短期内维持6.5%的GDP是有压力的。
第一、投资方面。目前,虽然投资出现明显反弹,特别是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回升。但刘元春认为仍有几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民间投资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去年增速超过10%,今年1月份和2月份仅有6.9%;二、外商投资,去年是负增长29.6%,今年1月份、2月份均是34.2%。
此外,2月份工业增速创近年新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进一步下滑至5.4%,首次跌破6%。钢铁、原油涨价的逻辑很大程度上和金融因素及市场预期有关,对实际项目开工最为敏感的水泥并没有明显反映。毛振华表示,“根据工业增加值与GDP增速的历史关系,同时考虑到金融服务业由于基数效应增速可能出现明显回落,一季度GDP增速下滑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能否守住6.5%的年度目标面临考验。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从软数据来看,去年暴增2.8倍的证券交易印花税,1月份~2月份同比下降9.9%,金融业营业税增速也从19.5%大降至0.3%,这意味着天量信贷对金融业GDP拉动有限。
第二、出口。新兴经济体是中国整个制造业链条中很重要的部分,它在筑底的过程中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影响。刘元春称,新兴经济体的底部可能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基本显现,底部运行具很强烈的惯性,并且还会持续。
第三、消费。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均创近年来新低。其中,餐饮收入较为稳定,消费需求的下滑主要是由商品零售增速下降所主导。
此外,与商品零售下滑趋势一致,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也有所下降,从2015年的31.6%下降至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从2015年10.8%下降至9.5%。“这些参数一致性的下行变化,可能意味着消费需求疲弱在短期内还将持续。”毛振华称。
投资防范“踩地雷”
巴曙松称,在当前融资环境比较宽松,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资产荒的状况还会持续,但是今年随着去杠杆、去产能的逐步推进,很多理财产品“地雷”会陆续被引爆。防范“踩地雷”是今年投资的重要课题。
具体来看,从去年开始债券市场已陆续出现了违约,今年债券市场违约会回归常态化,伴随债券市场发债主体的多元化,出现违约是很正常的。此外,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也是一大潜在雷区。去年高收益的网贷信息中介(P2P)产品,部分投向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产能过剩产业的上游行业,以及产生不了现金流的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平台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市场利率下行,按理说,企业的财务成本、融资成本也应该是下行的。数据显示,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及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行业财务成本大幅上升。巴曙松称,这意味着这类企业无法从利率下降中获得正规的官方融资,而是通过市场化的高息融资,因此财务成本是在上升的。随着现在去产能、去杠杆,隐性风险势必将显性化。
- 新加坡企业累计在津投资项目逾800个
- 广州南沙引进国内外项目42个 涉及投资961亿
- “互联网+”催生特种设备智能检验新业态
- 联众牵头成立“联盟电竞” 打响中国电竞全球攻略
- 中国大地保险为2016“欢乐跑•中
- DaoCloud完成A轮融资进军企业市场 风和
- 中国银行发布“跨境电商服务白皮书”
- 法媒:中国决定在投资上同美一较高下
- 互联网保险+健康峰会在京举办 探索跨界融合之道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