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10万份行业报告 ·丰富成功案例

黄国平:加快互联网金融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2018-9-10 17:22:27  来源:经济日报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黄国平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首次在中央和国家层面上就如何建立网贷行业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指明方向和思路。为此,我们需要立足我国网贷行业真实发展现状,完善和提升行业和平台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外部长效监管机制和监管构建,促进我国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


  随着网贷行业合规检查重启,以及各项风险减缓和善后处置政策出台,行业趋于稳定。网络借贷依托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平台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尤其为个人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然而,作为新生事物,我国网贷行业不会一帆风顺。2015年,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展开,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几个月,数百家平台集中“爆雷”和“跑路”为网贷行业近10年的发展中所罕见,更促使政府和监管部门当机立断,务实求真,采取短期风险防控和长期“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并重的策略,控制了风险蔓延。


  一、当前的政策与监管措施


  网贷行业的合规检查和备案重启,提振了平台和机构长期利好发展的预期。在“一个办法”和“三个指引”政策框架下(即《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2018年8月中旬,《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随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检查问题清单》下发,拉开了按照统一标准在全国进行合规检查的序幕。目前,北京已率先启动了在统一标准下的网贷合规检查工作,上海、广东等网贷业重镇相继跟进。


  网贷风险化解和释缓手段实施,消除和减缓了市场和投资者传染性恐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召开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及规范发展工作座谈会,提出网贷风险专项整治的十项举措,指导P2P网贷行业通过兼并重组、资产变现、与金融机构合作等多种市场化手段,缓释流动性风险。


  网贷基本政策基调和平台功能角色进一步确认,为完善网贷行业监管体制,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务实性指明了方向。2018年8月下旬,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提出做好网贷风险应对工作,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部门间的分工和责任,共同配合,做好工作,深入摸清网贷平台和风险分布状况,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务求实效,抓紧研究制定必要的标准,加快互联网金融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二、长效监管机制建立的前提与条件


  目前,在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以及平台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平台在积极准备迎接合规检查,拥抱监管,运行渐趋平稳。雨霁之后的网贷行业是否能迎来彩彻云衢,则在于在合规检查之后能否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务实,符合中国网贷行业发展现状和功能定位,揭示中国网贷行业长期发展规律的长效监管机制。这种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又取决于行业层面上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重构与完善,以及平台(机构)层面上业务模式如何定位。


  我国网贷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曾表现出较强的民间金融属性,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产生了诸多金融风险事件,这不仅有悖于普惠金融的目标和原则,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2016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展开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风险整治的有序推进,政府和监管层对网贷风险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也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管原则和措施,如网络借贷的信息披露、资金存管、备案登记,小额分散等多项原则,业务透明化、资金安全化、经营合法化和重点风险点防范等多项措施,以控制和化解网络借贷各类风险。这些监管原则和措施,为规范网贷行业发展,重构互联网金融生态,优化市场竞争环境,继而推动网贷行业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奠定了较好基础,做出了积极准备。


  诚然,网贷行业生态重构与完善是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的前提条件,同时,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和运行亦为网贷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提供了抓手和依据。然而,网贷平台业务模式角色定位则直接决定了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长效监管机制,构建什么样的监管框架,达到什么样的监管目标。当下,网贷备案和合规检查的重启仍然是在平台信息中介定位下依据“一个办法”和“三个指引”展开的。从保持互金专项整治工作和网贷合规检查的连续性来看,这本是无可厚非。毕竟,能够通过备案和合规检查平台,最起码业务是真实的,经营能力是较强的,风险管控水平是较高的。


  备案和合规检查之后,网贷平台业务模式究竟如何定位,长效监管机制和监管框架如何构建,是关乎到我国网贷行业生存和是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事项。这确实值得政府和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查研究,分析研判,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以监管者偏好来确定网贷平台中介定位,继而以此制定监管框架和长效机制。网络借贷的信息中介定位(即P2P模式)是最理想的业务模式,甚至从金融脱媒、去中介化发展趋势看,P2P模式可能是未来金融终极统一模式。然而,当前的现实环境,无论从投资者、融资者、平台自身抑或当前的监管条件和互金生态环境看,对网贷平台的单一信息中介定位是很难达到的。


  完全信息中介定位可能是我国网络借贷行业未来追求的目标,但在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我国绝大部分网贷平台可能迫于整治和监管压力,在短期能通过业务调整和经营整改顺利通过了基于信息中介定位的备案和合规检查,如果环境、监管、平台和行业发展确实不能满足网贷平台纯粹信息中介的定位要求,即使有幸通过备案和合规检查的平台在业务和经营上也只能支撑于“一时”,而不能坚守合规于“一直”。更为严重的是,基于信息中介定位建立起来的监管框架和长效监管机制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彻底取缔网贷行业。理论上,如果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业务发展存在严重的不相容,必然会导致各种监管套利现象大量存在,诱发金融危机、危害金融稳定。


  三、网贷长效监管机制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事实上,在8月下旬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上已明确指出“深入摸清网贷平台和风险分布状况,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务求实效,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必要的标准,加快互联网金融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这是首次在中央和国家层面上就如何建立网贷行业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为我们指明方向。鉴于此:


  首先,我们要根据我国网贷行业真实发展现状,承认不同平台之间业务模式存在差异性。


  其次,分析和研判当前行业主要业务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主要业务模式按业务功能分类制定相应的监管原则和标准。


  其三,根据当前行业主要业务功能分类监管原则和标准,制定科学合理、衔接有序、覆盖全行业监管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业务模式,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分门别类地制定能够反映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又能体现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标准和细则体系,从而形成具有可预见性、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的长效监管机制。


  最后,在网贷备案和合规检查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监管框架和长效机制,对通过备案和合规检查的平台尽快颁发金融牌照,实施持牌经营,以便在政策和制度上将合规网贷平台纳入正式监管体系。平台金融牌照可根据平台业务特点和自愿申请相结合的原则发放,随后,根据牌照的许可业务类型和特点实施差别化按功能分类监管。


  对于定位于信息中介的网贷平台,在坚持和完善“一个办法”和“三个指引”基础上,针对平台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投资门槛,强化投资人与平台的议价能力。鉴于定位于信息中介的网贷平台不承担来自于融资人的信用风险,对平台自有资本的要求可不必太高,重点在于评估和监控平台可能存在的包括技术风险在内的操作风险。


  对于定位于类银行业务的网贷平台,当下,可能的可行办法是鼓励与中小商业银行兼并重组,这样一则解决了平台从事银行业务的牌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网贷平台利用自身的金融科技优势赋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从而实现合作双赢。不言而喻,实现了与商业银行兼并重组的网贷平台,在监管上也自然纳入了商业银行的监管范畴。


  对于业务模式介于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之间的网贷平台,根据平台的业务业务类型、风险特征和大小等,在准入门槛、自有资本、投资人要求,经营区域、管理团队、准备金规模等方面通过制定各类监管细则予以明确界定。例如,对于从事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网贷平台,平台功能类似于资产证券化中的特设机构(SPV),对这类平台的监管可参考和借鉴监管SPV机构的经验和手段进行规范管理;对于混合中介模式平台(如平台设置风险保证金,平台联合第三方担保等),以参照银行监管为基准,然后可根据平台所采用风险缓释工具(如风险保证金、第三方担保,保险工具等)特征类型和风险缓释水平,给予平台诸如资本要求,准入要求等方面特许和放宽,便于平台根据业务特征和类型持续、顺利地开展业务。


  结语


  我国网贷行业是否能迎来彩彻云衢,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和有序发展,在于能否建立起符合中国网贷行业发展现状和功能定位,揭示中国网贷行业长期发展规律的长效监管机制和科学监管体系,而这又取决于行业层面上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重构与完善,以及平台(机构)层面上模式定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首次在中央和国家层面上就如何建立网贷行业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为我们指明方向和思路。为此,我们需要立足我国网贷行业真实发展现状,完善和提升行业和平台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外部长效监管机制和监管构建,促进我国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

 

 

     金融投资市场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S62


"如何避免让金融科技重蹈互联网金融覆辙"
"继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之后,兴起的金融科技(FinTech)让人对技术改变金融产生了希望。近来金融风险增大、信息风险加剧、金融乱象多发等问题,尤其在监管收紧,行业愈发审慎之际,网贷平台“爆雷潮”,让行业风声鹤唳,更让从业者唏嘘。不完全"...
"央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再延续"
"在P2P平台备案延期后,央行今日明确表态,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日,在人民银行会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召开互金整治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动员会上,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对互金风"...
"法律法规能让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规范化"
"去年此时,多家涉及现金贷业务的互联网公司集体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美股市场。随着几家公司在2017年末成功IPO,舆论对现金贷嗜血的评论也甚嚣尘上,其疑点主要包括现金贷的畸高利率、附加的砍头息以及暴力催收等问题。多家公司成为众矢之的,监管收"...
"开辟互联网金融营销广告自律管理新路径"
"近年来,经过互联网金融领域各方共同努力,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已取得积极成效,总体风险明显下降、增量风险有效管控,风险案件高发势头得到遏制,行业逐渐形成规范发展态势。6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在北京举办《互联网金"...
"张鹏:共享经济能否度过危机?"
"曾经风靡一时的共享经济,如今已经普及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经过时间的验证也暴露出一些原本存在却被忽视的安全缺陷和问题,使得共享经济目前在中国国内深陷信任危机、饱受舆论非议,至少对于滴滴"...
"董希淼:普惠金融要坚持正道,回归金融本源"
"2005年世界银行召开的小额信贷年会,首次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2015年12月,我国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正式提出到20"...
"刘志彪:我国制造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综观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正是各国前后相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世"...
"倪鹏飞:城市崛起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作者:倪鹏飞,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推动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和贫穷的乡村社会,发展为现代的制造大国和富裕的城"...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烦请联系QQ:307333508,或在线反馈、link@china1baogao.com、0755-83970586,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徐忠:如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中国发展迈入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金融发展备受关注。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一项重要的国家...[详细]

王永利:区块链难以颠覆复式记账法

对区块链,既要积极探索,又必须理性对待,不可盲目夸大和过度拔高。9月6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可信区块链推进计...[详细]

陈文玲:数字经济将经济形态的根本性变

当前,中美两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各有千秋,比如在互联网处理器等硬件、硬科技、硬实力方面,美国占据绝对优势,而...[详细]

李锦:以改革创新增加汽车产业活力

长期以来,国有车企改革一直在国企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社会上对国有车企改革的认识有点简单化、片面化。当前,国有...[详细]

张鹏:共享经济能否度过危机?

曾经风靡一时的共享经济,如今已经普及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经过时间的验证也暴露出一些原本存在却被忽视的安...[详细]

莫开伟:整治银行保险业市场乱象任重道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莫开伟)近日,银保监会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主要是部署了进一步深化市场乱象整治工作,...[详细]

深圳运营机构:深圳市三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地区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中国凤凰大厦1栋19A 邮编:518035

业务咨询QQ:1559444945 2786811657 2786123997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Copyright © 2004-2020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