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大规模采用煤炭制氢的国家
2022-11-17 10:11:20 来源:科技日报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本文相关报告 REPORTS | |
![]() | 2017-2022年中国煤炭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战略研究报告 |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已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的优先占有者胜,反之则处于劣势。中国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因为失误而出局,极有可能意味着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失败... |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何亮)当地时间11月1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现场,中国角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进展”的边会。会上,《中国耦合CCUS制氢机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氢产量约为3300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30%,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氢产自煤制氢工厂,制氢业共排放3.6亿吨二氧化碳,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采用煤炭制取氢气的国家。
报告指出,要使氢气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将制氢过程转向低排放至关重要。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缺油、少气”,在煤炭资源丰富、二氧化碳封存条件较好、可再生能源有限的地区,耦合CCUS的煤制氢技术将是一种低成本制取低排放氢的选择,同时可带动二氧化碳运输和封存基础设施建设。
报告提到,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中国氢能需求将增至3700万吨,2060年需求将超过9000万吨。而且,中国的很多煤制氢工厂将在近期建成,加装CCUS将对这些工厂的减排具有关键作用。
报告指出,捕集二氧化碳和氢气是未来合成燃料的关键原料。尽管目前生产成本较高,但合成燃料是长途运输特别是航空业为数不多的减排方案之一。此外,中国捕集二氧化碳也可以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生产化学品和建筑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用途中,二氧化碳可能会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包括合成燃料燃烧排放),因此需要通过严谨核算来确定减排量。
据了解,该报告由国际能源署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能源集团、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编写。报告还探讨了中国目前氢能和CCUS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到2060年中国经济产业各部门对于氢气需求的潜在演变过程。

- "煤炭是如何变“白”的"
- "过去提起开滦集团,不能不说煤;如今再提开滦集团,不能只说煤。在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开滦集团”)煤化工产业园区产品展厅里,在白如雪的聚甲醛、己二酸中间,一块块黑黢黢的煤炭格外醒目。“煤炭是这些化工产品的原料,"...
- "夯实煤炭增产保供安全基础"
- "当前全国多地气温骤降,随着采暖季日益临近,煤炭电力需求将大幅攀升。保障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供给,让老百姓温暖度冬,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必须夯实煤炭增产保供安全基础。安全生产,关系重大。煤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威胁到人民"...
- "今年煤炭产量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 "2022年以来,我国煤炭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生产方面,1~4月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5%,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4省区合计占比80.9%。进口方面,1~3月进口煤炭同比下降24.2%,4"...
- "煤炭领域明确哄抬价格具体表现形式"
- "依据现行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公告,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公告明确了煤炭领域经营者捏造涨价信息、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以及无正当理由大幅度"...
- "海上风电产业景气度高企"
- "海上风电发展受到市场关注。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近日召开的2022全球海上风电大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有望超过100GW,到2030年累计达到200GW以上。专家表示,2"...
- "政策大力支持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 "“氢能产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沈竹林在2022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介绍,下一步,将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统筹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
- "抢运电煤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 "人民铁道报西安11月13日电(李珂贾智炜李斌)入冬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电煤需求旺盛。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聚焦保安全、保稳定、保畅通,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工作标准,持续深"...
- "煤炭是如何变“白”的"
- "过去提起开滦集团,不能不说煤;如今再提开滦集团,不能只说煤。在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开滦集团”)煤化工产业园区产品展厅里,在白如雪的聚甲醛、己二酸中间,一块块黑黢黢的煤炭格外醒目"...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图片等版权问题,烦请联系QQ:307333508,或在线反馈、link@china1baogao.com、0755-83970586,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