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10万份行业报告 ·丰富成功案例

曹远征:中国经济正迈向可持续增长的道路

其他行业  2017-9-27 17:23:0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曹远征

  今年的中国经济,不仅触底而且筑底。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新周期,但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微观经济基础得以夯实,企业开始全面盈利。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不会进一步下行,经济增长将稳定在6.5%以上。中国经济表现并没有意外之举,只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今年的政策安排从过去的确保经济不继续下滑、稳步增长,转向为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可以看到,十九大后,国有企业改革会加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实行终身问责,明年的财政体制改革也会加速。

  未来三年,中国经济将处于新旧动能交替期。从宏观经济表现来看,中国经济表面依然平庸,不温不火,但是在平静的表面下,新旧动能的转换、结构的转换正汹涌蓬勃,新动能的成长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能、新的希望。

  著名经济学家、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近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中国经济不但已经触底,而且筑底。针对当前市场热议的“新周期论”和“悲观论”,曹远征表示,中国经济既没有出现新周期,也不会进一步下行,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换正在加速,中国经济正以全新面貌迈向可持续增长的道路,预测2017年全年经济增长会在6.7%左右。

  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新周期

  曹远征说,去年我们曾预测,中国经济已经触底,今年的经济表现证实了我们的判断。中国经济不仅触底而且筑底。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经济分别增长6.7%,再往前追溯,过去8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基本维持在6.7%至6.9%之间。经济触底,争论也随之而起。有人提出,中国经济触底后会不会出现新的反弹?会不会有新的上扬?会不会出现新周期?还有人相对比较悲观,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依然在寒冬中,春天远没有到来。于是,有必要就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中国经济真的出现新周期了吗?第二,如果没有出现新周期,它是什么样子?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该怎么安排?第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什么地方?

  曹远征认为,周期是由需求变动引起的,在经济结构稳定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经济的波动,因此经济政策基本是总需求控制政策,通过控制总需求来引导政策。如果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周期也会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结构跟过去相比至少有四个因素发生了变化。

  第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上涨,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持续下降。部分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逐年大幅提升,每年增长10%左右,而且西部地区工资增长水平远快于中东部地区。

  第二,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中国人口是年轻化的,意味着新进入的劳动力不断增长,现在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不仅仅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在下降,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花钱的多了、吃饭的多了、干活的少了,储蓄率在下降。2010年开始,中国居民储蓄就在下降。由于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如果储蓄率下降,投资的动能就会大大减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就要发生转变。

  第三,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是资源耗费型、环境不友好型的道路,这种发展方式现在显然难以为继。现在资源约束、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中国开始了积极的环保和资源节约政策,也改变了过去的增长模式。

  这些因素都是结构性变动的因素,它使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经济增长。

  第四,今年需求方面唯一的变化表现在出口方面。2017年中国出口告别了过去两年的持续负增长,上半年出现了正增长,增长速度达到15%。但是,这个因素不大可能持续。全球经济并没有出现实质性好转,仍然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的出口主要针对欧美地区,这两个地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5%,但是,这两个地区复苏乏力,而且美国还启动了“301条款”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出口能否继续稳定增长还是未知数。实际上,今年7月、8月,中国出口增速快速下降。

  总之,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结构变化、趋势变化。过去经济学家在推断未来的时候,经常采取周期的分析方法,在假定经济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用过去的周期衡量未来。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的趋势的时候,这个办法就不灵了。

  曹远征表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筑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的结果。以钢铁工业为例,2016年,钢铁工业去产能6500万吨,今年继续去产能5000万吨,今年6月底要求全面停止生产“地条钢”,剩余钢铁产能基本可以实现全部盈利。因此说,经济筑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不是靠需求拉动,而是来自减少产能。

  因此,曹远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新周期,但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微观经济基础得以夯实,企业开始全面盈利。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不会进一步下行,经济增长将稳定在6.5%以上。他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在6.7%左右,全年经济增长在6.7%左右,与去年相同。从这方面来看,中国经济表现并没有意外之举,只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政策安排转向为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在当前的形势下,经济政策应怎样安排?曹远征说,去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曾面临政策焦虑。既要去产能,又要去杠杆,去产能意味着经济下行,去杠杆意味着风险暴露,中国的产能过剩部门主要是高杠杆部门,高杠杆跟过剩产能相互缠绕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安排十分困难。去年上半年,有建议认为应该扩大需求,呼吁政府采取刺激政策,还有意见认为应该进行改革,实行结构调整。最后,5月19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观点,说“不能大水漫灌”。

  今年,这些问题已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中国经济宏观上已经趋于稳定,更重要的是微观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PPI在经历了54个月连续负增长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负转正。这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在增加,企业现金流在好转。二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工业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利润都大幅上升,这意味着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在提高,杠杆率在下降,并且日趋稳健。反映在银行中间,银行业的坏账水平终于处于稳定状态,而且环比出现下降,杠杆开始稳定。从历史角度来看,这给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新的空间。如果说去年还在焦虑去产能与去杠杆的相互缠绕,今年无需再担心经济下行,除宏观经济政策转为中性外,政府开始了去杠杆的过程。今年初开始,金融监管逐步加强,以金融业去杠杆为代表的去杠杆过程加速。

  今年的政策安排从过去的确保经济不继续下滑、稳步增长,转向为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从经验来看,这个是可以做到的。以钢铁工业为例,中国钢铁工业2015年产能达到11.3亿吨,产量8亿吨,换言之,有将近4亿吨产能不再进入生产,2016年数据更加稳定了,钢铁企业就开始盈利了。但是到了2016年下半年,由于钢铁企业盈利,钢材价格高起,大量产能又重新投入生产,钢铁企业盈利不及预期。这给政策制定者提了一个醒,2016年钢铁企业效益好转是由去产能引起的,2016年钢铁企业不及预期是去产能不彻底所致。通过去产能创造去杠杆的条件,就变成了政策安排的新思路,这个安排是通过去“僵尸”企业,真正的、实质性的去产能,从而为实际上去杠杆创造条件。这也是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所传达的含义。金融工作会议有两句话非常重要,“去杠杆核心是国有企业去杠杆,最重要的是通过去‘僵尸’企业,通过去‘僵尸’来去杠杆。”

  由此可以看到,十九大后,国有企业改革会加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实行终身问责,明年的财政体制改革也因此会加速。曹远征认为,以十九大为契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创造了新机会。把降低国有企业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意味着国企改革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将会加速。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意味着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未来亟须重新厘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包括PPP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重组也将提速。

  中国经济正迈向可持续增长的道路

  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未来,曹远征列举了四组数据指标:

  第一组,中国居民收入。2009年后,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转入正增长,而且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速。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尤其是中国农民收入在过去7年年均增速超过10%,意味着7年间实现了翻番。于是就出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很多产业产能过剩,但是,有些传统产业,比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却并没有过剩。这些家电被卖到哪里去了?基本上都被卖到农村去了。中国房地产正在去库存,但是,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是非常古老的行业——家居行业。家居行业的增速达到30%以上。这些商品也被卖到农村去了。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创造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有1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5,如果这1/5人口在十年内实现收入翻番,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希望,消费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二组,“十一五”期间有一项经济指标未能完成任务,即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按照规划,研发支出要占GDP的2%。201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到GDP的2%,从那以后,逐渐达到2%以上。在研发支出中,80%来自企业。为什么企业会投入大量资金到研发当中?因为劳动力成本贵了,企业要用机器人代替人力劳动。过去三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占全球销售额的1/3,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速度增长90%。很多传统制造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例如,海尔的洗衣机生产已实现智能制造,晚上生产不需要电灯。美的的所有产品都实现智能制造,而且美的今年收购了德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Kuka机器人公司,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技术进步正在加速中。技术进步不仅是卫星上天,蛟龙下海,更重要的是点点滴滴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中国正在呈现这样一种态势,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希望。

  第三组,“十一五”期间还有一项指标没有完成计划,就是服务业增加值。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目前服务业占GDP比重的53%,我们预测,到2020年这个比例会轻松超过55%,服务业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服务业的重要性还不在于它的体量有多大,而在于内容有了质的提升。现在的服务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是高端的服务业。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几个部门分别是:医疗、教育、旅游、互联网、金融、物流,基本上都是服务业,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希望、新热点。

  第四组,以前中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往往落后于东部地区。而近几年,西部地区增长速度都是最快的。不仅增速快,而且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比如,成都已经变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贵阳成为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中国最好的纺织技术在新疆。正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带一路”才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向西开放。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国内段值得关注,西部地区正以新型增长极展现在人们面前。

  总之,中国经济正在呈现一种过去不曾见过的全新面貌。尽管一些产业很古老,但是它们正在长出新的嫩芽。通信器材、家具和装潢材料等消费不断扩大,服务型消费,比如传统的金融、养老、旅游业正在改变地产业,与此同时中西部成为新的增长极。

  “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为这些嫩芽遮风避雨,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它们浇水施肥,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如果这些嫩芽长成参天大树,中国经济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增长。” 曹远征说。

  曹远征预计,在未来三年,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处于新旧动能交替期,呈现焦灼状态,新动能的累计、新结构正在产生之中,但同时老结构、老动能依然顽强存在。从宏观经济表现来看,中国经济表面依然平庸,不温不火,不好不坏,但是在平静的表面下,这种新旧动能的转换、结构的转换正在汹涌蓬勃,这些新动能的成长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能、新的希望。经过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会走向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S26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烦请联系QQ:307333508,或在线反馈、link@china1baogao.com、0755-83970586,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胡志坚:友好的创新环境是中国吸引海外

9月22-25日,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召开。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接受了新华网思客...[详细]

连平:怎样的融资结构才会更有利于防控

近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备受关注,要求金融脱虚向实的呼声很高。随着金融市场风险发生频率上升,冲击力度加大和...[详细]

莫开伟:中国光伏企业应如何应对美国2

美国“301条款”贸易保护调查的帷幕尚未落下,又急匆匆扬起贸易保护的“201条款”利器。近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详细]

韩保江: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人民利益的

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人民利益的多样化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全面深...[详细]

刘大成:新零售和智能零售远未线上线下

中国网络零售电商发展神速,仅今年上半年,交易额就已经超过3.1万亿元,网购用户达到5.16亿人,预期全年交易额...[详细]

厉以宁:优秀企业家精神需要继续培育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家精神当经济学界最初使用“企业家”这个术语时,并没有专指某一类企业家而...[详细]

深圳运营机构:深圳市三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地区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中国凤凰大厦1栋19A 邮编:518035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22213881 22272131 22903580 22210820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业务咨询QQ:1559444945 2786811657 2786123997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传真号码:0755-28749841

Copyright © 2004-2025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