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10万份行业报告 ·丰富成功案例

我国银行业七大显著趋势 由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

2018-6-14 9:37: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本文相关报告 REPORTS
    2017-2022年中国银行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银行业,在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主体...

银行业七大趋势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经营环境的深刻改变,我国银行业将呈现出七大显著趋势。

  围绕“高质量”构筑发展新理念

  中国银行业发展理念将围绕“高质量”发生相应调整变化,各家银行将不断审视“高质量”下的经营环境,结合内外条件打造新战略、新蓝图。

  银行业将更突出“家国担当”的社会价值发展理念。着眼于社会痛点和民生难点,银行的企业公民责任、社会责任将显著增强,发展普惠金融、绿色低碳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将成为各家银行的自觉、主动行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强化以代理业务为主的本源发展观。银行业将不断回归到以代理业务为主、以自营业务为辅的本源发展观,着力解决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与房地产失衡、金融内部结构失衡三大矛盾,空转、套利等行为将受到抑制。特别是花旗、汇丰、美国银行等国际大型银行的 “标杆”示范效应因金融危机被极大削弱后,我国银行业将更趋向结合国情,强化以代理业务为主的本源发展观。

  改革考核评价落实发展新理念。银行业将对差别准备金率、不良容忍和核销、风险资产权重、资本补充等监管考核指标进一步作出调整,支持银行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发展新理念。各家银行也将会在内部调整KPI等考核指标体系。

  银行业将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整个行业的获利水平将不断向社会平均水平靠近。

  由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

  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银行业将加快从规模扩张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转变。

  当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M2和银行业资产增速将有所下降,削弱了对业绩增长的贡献。同时,房租、人工等成本的上升又将使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此时一味地进行规模扩张,将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甚至出现亏损。因此,银行业整体规模扩张放缓将成为必然。

  银行将沿着价值链创造过程分析自身在哪些领域、哪些环节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创造出更大价值,并强化这些环节,在各个环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价。未来,条线化管理、大事业部制将成为银行适应新环境的主流模式。

  轻资本经营模式将受到青睐。随着资本管理加强,外源性资本筹措的难度和成本增加,在经济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资本已成为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约束条件。银行业将更注重提升资本管理水平,量入为出,因此轻资产、高资本周转的轻资本经营模式将被广泛采用。

  综合化发展将更体现专业化

  银行业将更重视战略聚焦,集中和选择性地发展核心业务,通过分解、外购、合资及合伙等形式经营非核心业务。

  银行业的综合化发展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当前,金融产品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客户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银行必须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新期望,方能有效维持竞争优势。未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日益重要,涵盖银行、保险、证券、资产管理的综合化发展将会进一步体现。

  加强专业优势,突出差异化。综合化发展并非广撒网,从花旗、美国银行等国际同业来看,综合化经营并不是全面开花,而是不断回归理性,在梳理、区分核心业务和一般业务的基础上,突出主营业务,打造核心竞争力。如花旗银行在金融危机后改变了原有的全覆盖战略,聚焦全球交易、投资银行和消费银行等核心业务,削减资产管理等非核心领域业务。

  我国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银行业综合化发展远不如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充分,但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时代,也将趋向于突出自己的差异化和专业优势,在客户、区域、产品上进行战略聚焦,同质化发展模式将被逐渐打破。

  银行业将进一步强化联动协同发展。各家银行将进一步强化、促进落实总分行、母子公司、境内外的联动发展,形成发展合力而非单打独斗。为切实发挥协同效应,银行将加强综合化平台的整合,根据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共享平台资源。

  大型银行仍将主导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不断融入全球体系,中国银行业将不断成为重塑国际金融格局的重要力量,大型国际化银行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规模大型化仍将是银行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实践表明,在市场影响力、盈利能力,尤其是在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大型银行都具有相对优势。相比中小型银行,大银行被兼并收购、破产倒闭的几率要小得多。从我国银行业在业内影响力看,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十年前,仅工商银行排在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在2017年全球十大银行排名中,中国银行业占据了四席,并且均位居前六位。因此,尽管大中小型银行并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但是做大规模仍是银行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并购将成为银行规模大型化的重要手段。当今全球银行巨头大都是多次并购后的产物,如并购使花旗银行从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商业银行快速跃升至全球大银行之列。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兼并收购基本上一片空白,银行做大规模主要依靠内部成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市场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充分,兼并收购将不断成为银行规模大型化、实现跨界经营的重要途径。

  银行业国际化程度将显著提升。随着国家构建更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无论是从支持实体经济“走出去”,还是深度参与国际市场,抑或是享受国别红利,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以金融为先导的跨国经济输出和扩张都将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发展趋势。而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型银行也已经具备了深耕国际化的资本。

  风险管控效能得到提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旧交替,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革的影响相互叠加,在此背景下银行业风险管理意识正在显著增强,风险管理的证券化、智能化将会得到极大发展。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是未来三年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可以预见,重视规模扩张而相对忽视风险管控的业绩考核体系将被扭转、修正,风险管理的经营意识和文化理念将深入到银行业的各个方面,贷款质量、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风险管理指标将更受重视。

  信贷风险资产证券化将加快发展。我国银行业的资产主要表现为贷款,银行业不良风险管控主要表现为对信贷不良资产的管控上。信贷风险通过证券化转移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普遍选择。银行业这种“卸载”贷款行为,将使原来全部由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变得日益社会化、公众化,抗风险能力得以大大增强。

  风险管理的智能化大幅提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过去银行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基本能逐步得到解决。如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了银行对业务风险的判断和控制能力。风险管理的智能化,使银行的风险管控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金融科技创新将成为发展驱动力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正深刻地改变着银行业的面貌,成为驱动、引领银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金融科技创新深刻改变着金融生态,金融服务进入全面的数字化时代。一是客户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银行在全渠道体验、定制化内容、智能数据、实时、便捷及移动等方面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随时、随地、随意”满足客户各类需求将成为各家银行赢得未来的根本。三是各类非银行业机构正在进入银行业的金融服务领域,蚕食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汇业务 。

  金融科技创新重塑银行业商业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服务概念将发生根本性变革,银行业将趋向于成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平台。二是现代金融科技渗透到银行业的方方面面,银行业领域弯道超车、“蛇吞象”将变得现实可行。

  各家银行目前纷纷通过设立、收购、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布局金融科技创新,通过独立的创新推动组织的建立,设置专项预算布局金融科技,确保执行过程中决策的独立性。

  机构和人员扩张呈减缓之势

  我国银行业正进入以质取胜、以集约化发展求生存的精耕时期,机构和人员数量扩张将呈现减缓趋势。

  境内机构和人员数量扩张出现拐点。2016年以来,各大银行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人员数量都呈现减少之势。这一发展趋势仍将持续,一是宏观经济、M2、银行业资产增速放缓,对银行业机构和人员数量扩张需求减弱。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作用不断增强,大量线下业务转移至线上。三是银行业经营发展不仅面临直接融资的冲击,还面临非银行机构的竞争。

  但是与此同时,境外机构和人员配置却呈现较快增长之势。从2013年至2017年,四大行海外机构和员工数量都增加了一倍左右。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深入,我国银行业境外机构和人员配置仍将呈现较快增长之势。

  人员结构调整力度将加大。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营环境,提升竞争力,银行须成为拥有大批超越传统银行的专业人才和资源的高效管理组织,这将促使原有的银行业从业人员向数据经纪人、数据分析师身份转变。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个人金融业务、国际业务、交易业务等人员配置等将会显著增加,传统存贷汇业务、柜面人员将呈现不断减少之势。

  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经济结构调整加剧,利率市场化推进,市场竞争将更为充分,银行业多年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同质化发展格局将会得到极大改变。战略聚焦能力弱、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跟不上形势要求的银行,被兼并甚至淘汰出局的几率大大增加。

 

 

     金融投资市场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S497


"银行理财的变与不变 具体监管细则将落地"
"资管新规实施满月。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破刚兑”“净值化管理”等要求下,银行“保本”理财发行量、收益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向净值化转型效果还未充分显现。业内人士表示,净值化转型仍存在资产估值、投资者教育等诸多障碍待突破。当前,一些银行已开"...
"银行与云厂商联手互金转型 市场化提升科技能力"
"在近日的2018腾讯“云+未来”峰会中,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有6000家金融机构与腾讯金融云合作,其中20家银行已实现互金转型。事实上,传统金融机构从未停止布局金融科技领域,与“金融云”联盟只"...
"一季度银行业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95.92亿笔"
"中国人民银行24日发布的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95.92亿笔,金额746.33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121.01亿笔,金额635.76万亿元,笔数同比增7.12%,金额同比下降3.4"...
"一季度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金额220.82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24日发布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社会资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支付业务量稳中有升。银行卡交易量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431.10亿笔,金额220.8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
"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应遵循最大诚信原则"
"今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发布一则关于互联网渠道短期健康保险续保问题的消费提示。银保监会表示,近期,有消费者反映通过互联网购买的短期健康险产品到期后不予续保的问"...
"互金列举的四类变相开展现金贷的违规行为"
"自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互金整治办”)发文清理整顿部分平台变相开展“现金贷”乱象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称“中国互金协会”)于6月12日发布了《关于防范变相“现金"...
"车险市场或将全面洗牌互联网车险优势明显"
"随着史上改革步伐最大的三期费改推进,车险市场或将全面洗牌,以众安为首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占据先机,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具有品牌、成本、大数据、服务优势、早先布局在互联网的保险公司集中。近日,中国保险"...
"2018年购买保险需增加保费‘黑名单’"
"一份名为“2018年购买保险需要增加保费的‘黑名单’”近日在网上流传。成都商报记者留意到,这份“黑名单”里,排在前10位、增加保费的原因分别是乙肝、体重过重、血脂高、肝功能异常、血压高、血尿"...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烦请联系QQ:307333508,或在线反馈、link@china1baogao.com、0755-83970586,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袁志刚:在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中化解金

谨慎对待资产负债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慢金融体系和体制的改革。相反,我们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可以预期,金融市场...[详细]

周代星:基因检测分为消费级和临床医学

百年古建筑协和礼堂里,贝瑞基因CEO周代星正在介绍基因检测的历史和未来,专业名词贯穿起他四十分钟的讲述,台下坐...[详细]

张德勇:国有企业薪酬改革要突出市场化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为此,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联合...[详细]

杨德森:在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要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一些领域的空白...[详细]

张颐武:“中西”文化之间更存在着深刻

鲁迅先生在1908年的《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重要见解。这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详细]

李书福: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产业会全面放

“过去几十年,合资政策为中国汽车工业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但新政策取代老政策后,就需要中国企业走向产业链中高端。其...[详细]

深圳运营机构:深圳市三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地区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中国凤凰大厦1栋19A 邮编:518035

业务咨询QQ:1559444945 2786811657 2786123997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Copyright © 2004-2020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