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专家:2017年应向高收入者多征个税 以缓解税负压力

其他行业  2017-1-19 10:22:3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根据中央的部署,2017年的基调是稳中求进,依然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债,二是减税。那么,我们的侧重点又在哪里呢?

  发债需要防范财政风险,目前的债务规模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已具有一定的风险,显然,不会以发债作为导向。因此,结论显现,未来我们将依赖于“减税”作为导向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坦率讲,以减税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导向,政府必然要承担巨大的财政压力。在税制不变的前提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是随经济收入的增长而波动的,全球经济仅为约3%的增幅、经济收入下降、税收收入下降,再加上减税,“双降”的前提下,财政压力之大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在稳中求进的前提下,我们必然要继续采用结构性减税的手段。目标是要减税,但核心在调整税制结构。

  结构性减税:由企业税负向个人税负的转移

  由此,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税制结构的调整中,我们最需要减少的是谁的税负?

  笔者认为,当然是企业的税负。目前,中国企业的税负痛感指数较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当税收总额不变的前提下,纳税人越少,平均到每一个纳税人的税负便会越高。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基础促使我国的税收负担主要由企业来承受,尤其主要集中在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及股份制企业等身上。而自然人的纳税贡献在税收总额中占比不到10%。事实上,中国自然人纳税人的总额远远大于企业纳税人的总额。基于以上的逻辑,若税收总额保持相对稳定,目前又基于经济发展的特定要求需要降低企业税负,那么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将企业的税收负担部分疏导至个人层面。

  当然,在此所指的个人层面显然不是所有人,因为个税影响面较广,从收入分配的角度也好,从社会稳定的角度也好,都不可能全面提高个税税负。那么,必然的结果便是将企业的税收负担部分疏导至高收入的个人层面。这样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税负,缓解了企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调整了个税的结构,收入高的人纳更多的税,便在某种意义上调节了收入分配,有利于社会的公平。

  向哪些高收入的个人征收更多的个税?

  按以上逻辑,假设税负结构由企业分解一部分到高收入的个人,那么下一个问题必然是,收入的来源是多元化的,有些人通过财产获得收入,有些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那么我们的税制设计是否需要考虑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呢?

  目前,我国现有的个税采用分类计征,这种计税的方式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最大的缺点是无法实现公平。例如,两个具有同样收入总额的纳税人,有可能因为收入的来源、类型不一样,涉及的应税项目不一样,所缴纳的个税不同。

  因此,有两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便产生了:一是是否应该按照不同的收入来源而征不同的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所得税均会区别积极所得与消极所得、投资所得与投机所得,只有把财产性所得与劳动所得区别开来,才能鼓励大家增加劳动,创造就业,实现价值。所以,应该对劳动所得课以低税,对财产所得课以更高的税,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

  第二个问题是,假设税制设计的思路是对劳动所得课低税,那么降低哪一类型收入群体的税负将产生最优效果?当然,这里的效果首先以经济学永恒的命题——增长为例,劳动力与资本均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均会产生积极效应。但不同国家政府的导向是不一样的,长期以来我国均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但经过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投资导向政策,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导向,投资的效率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缓。

  因此,未来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中,不能再忽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只有当劳动力有了知识及技能的投入,才形成人力资本。经济学的传统理论早就印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实上,在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投资以外,人力资本也在超额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未来个税制度的设计应高度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假设对以依赖技术获得报酬的人力资本、主要体现为由各类型的技术人才构成的中等收入阶层课以重税,则会产生抑制效应,最终人力资本投入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劳动的产出,最终抑制经济增长。

  但个税的设计,通常会根据收入总额进行超额累进税率,即收入越高税率越高,税负则越重。假设其无法分辨出收入的来源,由于工资薪金收入在税收稽查上的便利性,那么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大量的技术人才被课以重税,这对中国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相反,那些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垄断性政策等获得超额回报的财产性所得,却未必需要缴纳与劳务相同的税收,必然导致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以目前税制中的工资薪金与投资所得为例,当工资薪金的应纳税所得超过每月8万元时,需课征45%的税(可以减去速算扣除数13505元);但如果是房屋租赁所得,哪怕收入是80万元,也最多需课征20%的税;而如果个人转让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即使赚了800万元,目前暂时也不需缴纳个税。

  征收管理:个税改革落地的前提条件

  多年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为什么我国不能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税制一样,主要由个人贡献税收,而不是法人?原因在于,我国很难向自然人征税。根据我们的征管条件,向法人征税比向自然人征税便利得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迄今为止,中国的法人是具有纳税人识别号的,但自然人没有纳税人识别号。换言之,连纳税人身份都无法识别,如何对其征税?自然难度十分高。

  再举个例子,自然人的收入来源,除了要证明其合法性外,应税收入还需提供完税凭证。当然,这里的完税凭证不仅仅是指代扣代缴了个税,给开具一个完税凭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是营业收入,就应有增值税发票,除非是免税的(通常免税的也有免税的凭证);如果是从企业分配而来的收入,就需证明其来源的性质,如果是股息红利则需缴纳股息红利的个税。有些纳税人甚至认为从企业账户直接把收入转入个人账户便可避税,事实上已经涉及偷税漏税。

  因此,个税改革能否落地,征收管理是关键。如果征管层面无法实现有效征收,便会产生扭曲效应,无法实现个税的公平。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有效征收率的提高对于世界各国的税务当局而言,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对于个税而言,其在征管上投入的成本与所征收的税收之间,投入产出比远低于加强对法人的征管。

  所以,我们的讨论又回到了原点,显然,要缓解中国的税负压力,有必要将部分企业税负引导到以财产性收入为主的高收入个人,但要实现这一点,将面临更高的征管成本投入,未必能够产生预期的税收收入规模。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税制改革而言,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当然,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更优的技术手段来破解这样的难题,不失为其中的一种选择。此外,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通过提高个税的标准扣除及专项扣除,使其自然排除在纳税群体以外,一方面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另一方面就征管而言则降低了征管成本,提高了征管效率,未来征管力量便可集中在最为核心的应税人群,也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564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我国电感线圈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

电感线圈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进行工作的器件,线圈是由导线一圈靠一圈地绕在绝缘管上,导线彼此互相绝缘,而绝缘管可...[详细]

国内丝绸行业发展后劲不足,进出口减缓

丝绸有其优良的性能和高雅华丽的外观,为其他纺织纤维所不及,故被称为“纤维皇后”和“人体第二肌肤”。丝绸其产量有...[详细]

我国聚酯纤维供大于求,进口增长减缓

聚酯纤维是当前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它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蓬松性,可以纯纺织造,可与天然纤维或其他化纤混纺,可用作...[详细]

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增速明显

作为“‘十三五’十四大战略”之一的“国家大数据战略”,行业应用得到快速推广,市场规模增速明显,大数据产业无疑是...[详细]

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器行业增长迅

经过近十几年国家对电动汽车用电机系统的集中研发和应用,我国已自主开发了满足各类电动汽车需求的驱动电机系统产品,...[详细]

中国卫生洁具行业迅速发展,二三线城市

卫生洁具是现代建筑中室内配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考虑节能、节水的新阶段。卫生器具的材质,...[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